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研资源 > 正文
普陀杯一等奖劳技学科
来源: 普陀区教育学院    作者:邵哲静   发稿日期:2020年09月08日

《放样特征工具的使用》

上海市宜川中学 邵哲静

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课程使用的是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体设计——创新与实践》一书,“造型与创新”为教材第一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共6个课时,围绕拉伸、旋转、扫掠和放样四种特征工具的使用展开,通过5个学习任务,以项目为引领,依托笔筒、水杯、衣架、花瓶和紫砂壶,这些生活中最常见的实体为载体,引导学生掌握这四种最基本的特征工具的使用。  

本单元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每个特征工具的操作方法,寻找每个特征工具操作步骤的共性和差异点,领悟特征工具的操作流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先分析后动手的学习习惯,能够分析技术对象的图样特征,并绘制简单的技术图样,提高学生的图样表达能力;通过紫砂壶的设计和制作,能够独立完成实体建模,将工具使用的技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掌握四个特征工具的操作。同时,为第二单元的装配环节做好建模的准备。

学情分析

这是高一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高一学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中,这一阶段的高中生接触的立体几何体较少,空间想象力比较薄弱,很难掌握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因此这个单元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三维立体图形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特征工具进行一些基本立体图形的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多项目的实践制作,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了解各类特征实体的基本特征,掌握特征工具创建实体模型的技能,养成良好的技术操作规则意识。

2.通过紫砂壶的设计制作,提升物化能力,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技术文化内涵,提升自主实践的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特征工具的基本操作方法

解决方法:采用“任务驱动”,通过不同的项目载体,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归纳总结每个特征工具的操作方法,分析比较每个特征工具在操作过程中的异同点,知道特征工具操作的共性流程,从而掌握特征工具的操作方法。 

难点:了解特征工具中草图截面和三维实体之间的关系

解决方法:通过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各个特征体的特征,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草图截面和三维实体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单元活动设计

单元主要活动

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活动1

笔筒的制作

了解拉伸特征工具的操作方法,掌握常用草图绘制工具的使用

活动2

水杯的制作

了解旋转特征工具的操作方法,知道旋转特征体的基本特征。

活动3

衣架的制作

了解扫掠特征工具的操作方法,知道扫掠截面和路径截面的位置关系

活动4

花瓶的制作

了解放样特征工具的操作方法,掌握放样特征的过渡截面个数的确定以及形状位置的编辑

活动5

紫砂壶的设计制作

利用掌握的特征工具设计制作紫砂壶,体会中国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

 

、教学内容分析:

《放样特征工具》这节课取自教材第一章第四节《花瓶》。教材中的第一章主要是四个特征工具的学习,这四个特征工具在操作步骤上是有共性的,但各自又存在差异。同时这四节内容是向上包容的,难度设定上由简单到复杂。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特征工具的一般操作步骤,学会了拉伸、旋转和扫掠特征工具的使用,本节将继续学习放样特征工具,教材依托花瓶为载体,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探究放样特征工具生成实体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技术操作规则意识。由于放样特征工具的操作步骤比较复杂,因此将这部分的内容分为2个课时教授,第一个课时主要是学习放样特征工具的操作方法,为第二个课时放样特征工具的应用打好基础。

基于学习对象与学习内容的分析,本节课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为引入部分。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对于放样特征有个初步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第二个环节为技能学习环节,通过简单放样实体的制作,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让学生学会“放样转特征”工具的使用,了解放样特征工具的操作步骤,解决教学重点“放样特征工具的使用”。第三个环节为花瓶的设计制作,即技能的应用。通过对花瓶的设计制作,引导学生观察实体、分析截面,运用放样特征工具,完成花瓶实体模型的建模。解决教学难点“过渡截面个数、形状、位置的编辑”,以实际情景引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从而增强学生技术应用的意识。第四个环节为归纳总结部分,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梳理。

本节课在教学方式上,以自主探究为主,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放样特征工具的操作方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配合学习资源包的使用,解决个体差异性的问题,提高课堂中的达成度。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放样造型的建模制作,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知道放样特征工具生成实体的基本步骤

2.通过花瓶的建模制作,掌握放样特征工具生成三维造型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技术操作规则意识,提升自主实践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使用放样特征工具完成三维造型

教学难点:

放样特征的过渡截面个数的确定以及形状位置的编辑

 

 

五、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的应用

教学技术:课件、Inventor实体设计软件、局域网广播教学、西沃授课助手

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包(包括特征工具教学视频,中国紫砂壶介绍资料、图片等)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1)青花瓷瓶可以用什么特征工具完成建模?他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2)实体花瓶可以使用已学的特征工具完成建模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放样特征工具的使用

1.观察图片中给出的实体,说出用什么特征工具完成

2.正确排序特征工具操作步骤

复习已学的特征工具,归纳特征工具的一般操作步骤,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放样特征工具

(二)

技能

学习

1.什么是放样特征?

(1)给出放样特征的概念:按一定顺序连接两个以上不断变化的截面或轮廓形成的特征。

(2)图示讲解什么是过渡截面

观察理解放样特征的概念

(1)以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学会如何使用放样特征工具生成三维实体,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通过展示部分制作有问题的学生作品,告诉学生放样特征工具使用时的一些注意点。

(3)在制作实体的过程中学会总结归纳放样特征工具的操作步骤,养成良好的技术操作规则意识

 

2.尝试完成实体建模

(1)观察学生的操作,展示部分建模有问题的学生的作品

(2)提示“从平面偏移”工具,辅助学生完成造型

(3)使用局域网直播学生的演示过程

4)给出操作视频,辅助建模困难的学生完成建模

5)提问:放样特征工具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6)提问:将“从平面偏移”这一操作步骤添加到特征工具的操作流程中,完成放样特征工具的操作流程图

(1)尝试对放样体建模

(2)通过实践操作完成实体,并演示操作步骤;

(3)观看“放样特征工具”,完成建模

(4)互帮互助帮助身边建模困难的学生完成建模

(5)归纳放样特征工具的操作方法

(6)小组讨论,完成放样特征工具的操作流程图

(7)完成放样特征工具的操作流程图

(三)技能运用:完成花瓶的造型建模

(1)提问:需要几个过渡截面? 

(2)动手尝试完成花瓶实体,思考截面形状和位置。

3)使用局域网直播部分学生的模型,帮助学生确定花瓶的截面个数和位置

(1)小组讨论,分析过渡截面个数

(2)通过实践操作完成造型

(3)比较分析实体模型了解过渡截面位置与模型外形之间的关系

 

通过“花瓶制作”这个环节,掌握放样特征体的过渡截面个数的确定以及形状和位置编辑,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提升自主实践的信心

(四)归纳总结

放样特征工具优美造型的塑造与过渡截面的个数、形状、位置息息相关

指出放样特征工具的关键点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单元拓展:为家人设计一个紫砂壶

提问:观察紫砂壶,紫砂壶的各个零部件分别都可以用什么特征工具完成?

1.浏览学习包中的参考材料

2.小组讨论:分析壶的零件可以用什么特征工具完成

1.培养学生在构建实体模型前先观察构思、后实践动手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对新授技能的应用能力。

 

八、教学板书

放样特征工具

 

 

 

 

截面个数:

 


放样特征工具的使用

班级        姓名        

一、排序:特征工具的一般操作步骤

生成实体   完成草图   创建草图   绘制截面

 

 

 

放样特征:按一定顺序连接两个以上不断变化的截面或轮廓形成的特征。

左图中的放样体有      个过渡截面,

链接顺序为            

 

 

 

三、建模

1.截面个数    

2.截面形状绘制。

 

 

 

四、在题一的基础上完成放样特征工具的流程图。

 

五、完成花瓶的建模

1.截面个数:      

2.截面形状绘制; 

3.截面的位置。

 

 

 

 

 

 

六、填空:

放样特征工具优美造型的塑造与过渡截面的            

      有关。

 

七、填空紫砂壶可以用什么特征工具完成建模

1.壶盖:              

2.壶身:              

3.壶嘴:              

4.壶把手:            

5.其他:              


放样特征工具—邵哲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