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教室
当前位置: 首页 > 第十六届文明创建 > 思想教育深入,师生素质文明 > 学校德育 > 温馨教室 > 正文
院德育室开展“温馨教室”的相关培训

 

由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普陀区德育室主办,延河中学承办的以“一班一品创温馨,和谐发展促成长”为主题的特色班集体创建经验交流现场会于11月8日上午举行。 来自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及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上海各区县德育室班主任教研员以及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德育骨干(班主任)培训班学员、《思想理论教育》杂志社编辑、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究实训基地成员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共同观摩了《我们和我》、《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主题班会;听取了顾毅贞和朱茜老师班会设计思想介绍及叶文婷、章国蓉老师特色班创建案例交流;会上朱俊校长作了题为《一班一品创温馨,和谐发展促成长 —— 延河中学特色班集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的专题介绍。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副会长董念祖作了重要讲话,他高度评价了延河中学特色班集体的创设经验,并就当前形势下推进学校班集体建设提出 新、精、活、实 四点要求。会后各区县班主任工作德研员围绕特色班集体开展了研讨活动。
 
激活传统,诗意少年,厚积薄发,智慧成长
——古诗特色班创建纪实
上海市延河中学:叶文婷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与实施的核心理念。所谓学生的终身发展,应该是基于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终身发展来考虑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做人”的责任意识,不但是作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所需求的人才的基本要求,而且能促其一生更好地生存、不断的发展。但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繁荣发达的商品经济,价值多元的思潮观念,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既给中学生带来了西方文化与教育理念中的精华,同时也使他们在东西方文化巨大的冲击波中感到迷惘。如何使他们辨别精华与糟粕,如何使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使他们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又能博采众长成为在国际竞争中的强者,是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深思的重要课题。
一、古诗特色的确立
“奇葩中队”是我曾带的班级。用“奇葩”作为班名,意味着班里每一位队员都是一朵奇异的罕见的花,整个班级就是一个快乐而独特的大花园。也许是因为我这位班主任是教语文的,所以学生们对诗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有一次在与学生聊天的时候,竟发现网络上的“打油诗”在班中渐渐盛行,如“小燕子飞,五阿哥追,尔康爱上了夏紫薇”等。
当时,我想学生们既然喜欢诗,不如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承载中华几千年文明、思想、精神的古诗词。《上海市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指导纲要》提出,要对初中学生进行文化认同教育,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粹,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襟怀。而中华古诗词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内涵又都十分丰富,正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我和学生们商量后,以“赏中华诗,感民族魂”特色系列活动为切入口的“古诗特色班”的创建就起航了。
二、古诗特色班活动的实施
根据学生处于不同的年级,我们将“赏中华诗,感民族魂”古诗特色系列活动分成三个系列:
系列一:“我为诗诵”(预备年级)
古诗词中精粹的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精神,它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题材。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2、13岁达到最高峰。让学生在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背诵经典,接受经典的熏陶,既能进行智能锻炼,又是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为此,我们在预备时开展了“我为诗诵”的活动。
为了创设浓浓的古诗词文化学习氛围,我和学生们首先将教室的南面墙壁辟为“诗词园地”,每周张贴一首由学生轮流打印或抄录的古诗词,让大家读、悟、吟、背。然后在黑板报上开辟了“古诗词欣赏专栏”,选登学生的评论美文,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另外,在教室两旁的侧墙上,张贴着学生的书法作品,内容为古诗词中的名言名句。后墙上张贴“争星榜”,它是一张古诗词诵读的竞赛评比表。在这样的环境中,班级的物质文化得以优化。
在“我为诗诵”的活动中,我注意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点燃起学生吟诵古诗词的热情。比如把一些浅显易懂而又优美动人的诗词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感知和欣赏中国古诗词的丰富情感和优美意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诗人的崇拜,对古诗词的渴望,产生吟诵古诗词的强烈意向。同时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自觉诵读效果的反馈信息,班级拟定了各项活动制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例如,坚持课前2分钟的古诗词吟诵,让朗朗的古诗词诵读声在教室里回荡。又如利用每周二的午间活动时间让学生进行“古诗诵读”,把自己课外新学会的古诗词在全班同学面前露一手。我们还举行了“中华诗词诵读大赛”,开展接龙游戏,由小队或个人轮流背诵一首首诗词,也可以师生每人轮流背诵一句诗,请其他同学对出上句或下句,或背诵诗句说出诗题与作者等。
此外,为鼓励大家多诵读,我们开展了古诗争星比赛,在班级张贴“争星榜”,背会一首诗,得一颗星,看谁争得多。而且背诗多的人在年终语文总评分上可加3—5分。学生们通过吟诵、欣赏中国古诗词,来了解其丰富情感和优美意境,激发起对诗人的崇拜。
通过“我为诗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懂知识。如学生从诗文中懂得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孝心。因而,每逢妇女节、母亲节前夕,学生们会自发地纷纷制作贺卡,写贺信送给母亲,有的还以诗文表达浓浓的孝敬之情。通过古诗词的熏陶,使学生们变得文明高雅、温和谦让。那些庸俗、粗野的不文明行为渐渐地少了,学生们的精神世界昂扬向上,班级的精神文化得以优化。
系列二:“我为诗感”(初一年级)
古诗词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华,传递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中国所独有的文化情怀,包括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和审美方式以及精神境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已积累背诵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若能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感悟、赏析古诗词的意蕴,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还可以使他们接受道德的熏陶,提升道德情。为此,我们在初一时进行了“我为诗感”的赏诗活动。
学生在古诗本上摘抄自己喜欢的古诗并作点评,利用语文课按学号轮流进行交流。诗由学生自己搜集于前一天,并交于老师过目,对老师作简要讲解,如有疑问可向老师请教。在上语文课之前,该同学先将诗抄到黑板右上角。上课铃响后,抄诗的同学在其他同学的掌声中走上讲台,为大家示范朗读,并对该诗作简要讲解和评价。评价可以从各种资料中得来,也可以是自己的见解。讲述过后,该生带领大家朗读一遍回座位。这时其他同学可以尽自己所知及理解对该同学的讲解发表意见。最后大家利用休息时间抄录黑板上的诗。如此为之,按学号轮流。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们或两人一组,或独个单干,自己选题,对接触到的古诗词发表看法,并写成文章。学生们一开始感到困难,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我就给他们简要讲解可以从哪些书或网站里查到相关资料。
活动中,学生们搜集了大量古诗词的材料,自己选题、鉴赏,并写成文章。这些评论短文闪烁着新颖的思想火花,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我班的李昕慈同学在评论中写到:“《泊秦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深厚崇高的爱国情怀。因为爱国,作者为当朝的统治者们荒淫无度的生活而感到悲哀;因为爱国,作者担忧历史会重演;因为爱国,作者才会写下他的悲痛与忧虑。我想,这样的爱国诗人应该成为我们的骄傲与榜样。”
又如崔英男同学写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我最喜欢的名句之一。它写的虽是山水景色,却告诉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选择逃避,终究不会有结果;假如勇敢的去克服,那么将会有意外的收获。乐观面对生活,面对未来,相信每一天都会是美好的!”
系列三:“我为诗狂”(初二年级)
古诗词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创造诗意。初二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懂得如何用更具表现力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而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正在古诗文经典。为了满足学生的创作欲望,加强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豪感,我们在初二时开展了系列活动三“我为诗狂”,鼓励大家改诗、续诗,或根据诗歌意境编排节目,如乐器伴奏、唱诗、舞蹈等。
平时我们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进行了古诗文的创作、续写和改写等。如许妍同学自创了小诗《写给水》:“你涓涓流过山林,漾着笑涡,柔软得像少女般柔软。你像面镜子照出丑恶, 却也表达得非常委婉。轻轻地用手抚摸着你,你调皮地从我指缝间溜走,那模样让人忍俊不禁……”有的 学生遇到一些好的古诗文,会主动改写给我看。记得在学《卖炭翁》时,学生续写卖炭翁炭被抢后的结局,那丰富的想象力真是让老师惊喜莫名。有的学生把他写成悲剧,尤其是几句结尾渲染得很好,如一篇文章写卖炭翁悲愤自杀后,有这样几句描写:“太阳已经偏西,只有系在老年头上的那匹红纱,经夕阳一照,似乎更艳了,倒更像献血一样了。”还有一篇写老人冻饿而死后,“风呼呼地刮着,牛哞哞地叫着,它头上的织布顺风飘着……”也有许多同学大胆想象,甚至借用神化,把这个故事续写成了喜剧,如天子出巡,神仙下凡,甚至把白居易也拉来成为卖炭翁的大恩人……
学生写下了一篇又一篇优美的诗文,不求押韵,但求有味。学生们用自己的文字诠释着对诗歌的热爱,融进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想象和体验。这一篇篇散文,一首首小诗充溢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是一个完完全全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我为诗狂”的活动中,同学们还根据诗歌意境编排各类小品。对于有人物活动,隐含对话情节的古诗,我指导学生用表演的方法鼓励创新,使静态的图文活起来,从而创设出双向互动的交际情景。如在学《寻隐者不遇》时,学生上台表演作者跟童子松下对话的情景。在学《小儿垂钓》时,同学表演问路人和垂钓小儿的动作。这样的活动寓教于乐,演中有创新。学生也在双向互动中进行了口语交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口语交际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意识。
泱泱中华,英才辈出,优秀的古典诗词极大地激励和鼓舞每一位中华儿女学习古人的民族魂。对诗词的再创作体现了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等优秀品质。
三、古诗特色班创建的成效
通过“赏中华诗,感民族魂”古诗特色班的创建,我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同样能搞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使学生终生受益。
首先,“赏中华诗,感民族魂”古诗特色班的创建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 学生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涵,吸取了民族精神的精华,从而使“中华魂”的民族精神教育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二,“赏中华诗,感民族魂” 古诗特色班的创建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 据了解,组织少年儿童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熟背古诗文经典,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还可让学生直面人生,受到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熏陶。
第三,“赏中华诗,感民族魂” 古诗特色班的创建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力。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选诗抄录,查资料,选择角度写小论文,组织课堂交流讨论,基本上全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扮演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生在选诗查资料的过程中,涉猎了大量的诗词和评论材料,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第四,“赏中华诗,感民族魂” 古诗特色班的创建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所写的小论文中,虽有不少文章的观点稍显幼稚,但也涌现出立意新颖的文章,带有中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审美特色。古诗词创造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学生眼前的成就感,更在于很多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文学素养由此开始得到提高,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最后,“赏中华诗,感民族魂” 古诗特色班的创建优化了班级文化。 师生共同制定了奋斗目标,共同追求古代文化中可贵的精神品质,班级中也渐渐形成了一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文化氛围,在促进了良好班风形成的同时,也使班级的文化得以优化。“奇葩中队”的“巅峰小队”于初一时被评为普陀区雏鹰小队,初二年级时荣获了普陀区“百佳快乐中队”称号,在初三年级时,“奇葩中队”又获得了上海市“红旗中队”。在评选过程中,我班的这一古诗特色系列活动也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
 
特色班集体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人,尤其是要培育人最宝贵的、取之不尽的再生性资源——精神。从实践研究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班集体建设的发展水平,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而且也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开发自身潜能的过程,有效地加速了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和发展。
                                                                                   (作者为学校政教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