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上午,“普陀区幼儿园园外教育资源实践项目推进会”在童的梦幼儿园召开。本次推进会以“聚园外活水,润童萌之芽”为主题,汇聚区域学前教研员与全区80余所公、民幼儿园园长,共探园外教育资源整合的创新路径,擘画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普陀区教育学院副院长葛伟、普陀区教育局学前科科长叶冠鸿出席会议。会议由学前教研员陈瑞廷主持。
区域统筹:以儿童为本,构建资源整合新格局
叶冠鸿在致辞中强调,园外资源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补充,需立足儿童发展需求,联动家庭、社区与社会,形成“教育生态共同体”。对此,她提出四大行动方向:
1. 聚焦儿童发展:通过系统性观察与动态课程优化,确保教育活动科学性与连续性;
2. 构建资源整合新体系:以项目制推动园内外资源深度融合,鼓励家长参与,强化共育合力;
3. 打造特色实践成果:幼儿园可围绕园外资源开展主题式微教研,建立“课程资源补给站”,形成可推广的“成果包”,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4. 共绘成长蓝图:动态调整资源利用模式,为幼儿、教师及园所可持续发展注入动能。
随后,普陀区教育学院学前教研室主任周骏蔚的主报告从全局视角分享区域研究的整体思路与实践路径,探讨如何通过资源整合与课程设计,让幼儿的成长足迹遍布社区、自然与社会。
她介绍了教研室通过“区域推进”四步路径,着力打造具有普陀特色的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破解教育痛点。通过实地考察、倾听童声、共研编制等举措,开发覆盖自然、历史、科技等领域的公益性资源包。着力推动区域学前教育从“园内5天”向“家庭2天+社区”延伸,构建“家—园—城”联动的儿童友好教育生态。
实践探索:多元创新,激活社区教育潜能
区域研究的整体思路为园所实践提供了方向,而真正落地生根的,是各园所因地制宜的创新探索。会上,项目基地园分享了园外资源实践的鲜活案例和经验。
童的梦幼儿园:社区即课堂,共育新范式
陶颖波介绍了童的梦幼儿园的“童行万里”项目以万里街道为天然课堂,将社区公园、滨水步道、文化中心转化为教育场景。通过“教师筛选+亲子打卡”双轨模式,开展“影子秀”“哪吒闹海”等创意活动,并与街道“万家书房”合力打造亲子阅读空间,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让幼儿在社区中探索、成长。
四季幼儿园:六式联动,拓展资源边界
庄亚婧介绍了四季幼儿园通过主动走访调研式、政府平台对接式、家长资源引入式、信息技术搜寻式、共建项目参与式和长期关系维护式这六种方式拓展园外资源,画出园内外资源融合的同心圆,实现园内外资源深度互补,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真如翠英幼儿园:从“去”到“驱”,赋能师幼成长
邱芳以“云岭公园”实践为例,从“去”—“趣”—“驱”,呈现教师如何去重塑资源共识,去探寻儿童的兴趣并驱动儿童深度学习的全过程。分享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资源开发者”“活动协作者”这一角色转变的自我成长。
万里城实验幼儿园:数智赋能,激活优质资源
杨晓烨介绍了幼儿园以公众号为纽带,通过趣味游戏、课程链接及可视化成果展示,让优质教育资源“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形成“儿童提问—家庭实践—课程延伸”闭环,让共育在“线上+线下”的互动中生根发芽。
未来展望:协同共进,书写教育新篇章
会议最后,葛伟指出幼儿园在开展园外教育资源实践项目时要端正儿童观、课程观和发展观。在实践过程中,秉持“共研、共享、共勉”原则:与社区、家长及幼儿共同研发,建立学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教师、幼儿、家长、社区多方共赢。从而使园内外资源互补、与儿童经验连续发展结合、与数智化场景深度融合,赋能亲子陪伴与教师成长。
他还强调,园外教育不仅是空间拓展,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普陀学前将以此次推进会为起点,持续优化资源整合模式,打造开放、多元、友好的教育生态,让每个孩子在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沃土中,拥抱更广阔的未来。
从区域统筹到园所实践,从资源整合到教师成长,从线下探索到线上赋能,我们看到了园外教育资源实践的多元样态。这些实践背后,是对“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坚守,是对幼儿真实成长需求的回应,更是普陀学前教育人“以儿童为本”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