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一场“托班幼儿经验连续性发展的回应性支持”研讨活动在满天星幼儿园召开。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幼教教研员王菁莅临活动现场进行指导。普陀区教育学院学前教研团队、区域骨干教师团队、杜志珺高级指导教师团队、真如学前教育集团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推进托班孩子的经验连续性发展”这一主题。研讨活动由学前教研员杜志珺主持。
从“小场地”到“大教育”:普陀托育的民生底色
普陀区始终将托育服务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区域幼儿园突破场地限制,深化“小空间大作为”的理念,将托班环境创设与幼儿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无论是改造后的操场坡道,还是户外沙水区的低结构材料,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环境即课程”的巧思。正如满天星幼儿园的托班孩子们在泥地里自由探索、在坡道上挑战自我时,他们触摸的不仅是自然材料,更是成长的可能性。
自然与生活:托班课程的无声课堂
宜川一村幼儿园王文菁的案例《从“坡”好玩到“坡”有启发》展现了环境改造的教育价值。当孩子们面对起伏的坡道时,他们从最初的害怕退缩到最终自如骑行,不仅是动作协调性的提升,更是一次次试错中积累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从最初的“担忧阻拦”到后来的“静待花开”,折射出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变:真正的支持,是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与空间。
万里城实验幼儿园陈诗祺的案例《敲响锅碗瓢盆,敲响好奇之门》让我们看到,在沙水游戏中,教师以树枝敲打锅碗瓢盆的“意外”为契机,支持托班孩子探索声音与振动的奥秘,甚至衍生出“会跳舞的沙子”科学游戏。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朴素的教育真理——幼儿的学习无需刻意设计,只需教师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兴趣,以开放的心态支持生成。
对话共生:区域教师的智慧碰撞
托班教育的魅力,往往藏匿于细微之处。活动中,一线教师的互动交流让大家看到教育的温度与专业深度。满天星幼儿园何静薇老师将肥皂替换成小乌龟形状,让抗拒洗手的幼儿主动参与;上海市实验幼儿园杨静怡老师通过一句“请你让一让”,帮助被遮挡的孩子学会表达需求;四季幼儿园的张辰婷老师则从“坐小车被拒”的挫折中,引导幼儿学习情绪调节。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小片段,实则是教师对《0-3岁婴幼儿发展要点与支持策略》的深刻理解——教育不是标准化的流程,而是基于个体需求的精准回应。
活动中教师们各抒己见,围绕托班幼儿经验连续性发展深入探讨,为托班幼儿经验的稳步、连贯发展筑牢根基,携手铺就他们茁壮成长的坚实道路。
专家视角:区域托育的“破”与“立”
王菁老师用“小场地大作为”概括了普陀托育的独特价值。她特别提到满天星幼儿园的“邀请式环境”:私密温馨的盥洗区、透明亚克力盒中的自然标本、卡通形象的生活用品……这些设计无声地呼唤幼儿与环境互动。
而幼儿在小长假后面对陌生人群时的从容表现,更让她看到温暖的托班师幼关系。王菁老师强调“教育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情感联结。”
对于未来发展,王菁老师建议区域进一步优化空间动线设计,避免因成人视角的规划限制幼儿行动自由;同时加强个性化观察,通过“慢下来、蹲下去”的细致记录,为每个孩子绘制独特的成长地图。
最后,学前教研室主任周骏蔚区学前教研室周骏蔚主任用“真实”二字点明区域教研的核心——只有直面实践中的真问题,教师才能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成为自己”,实现从“经验型”到“反思型”的跨越。
在普陀,托班教育从未被简单视为“看护”,而是一场关于生命成长的郑重对话。从“小细节”到“大格局”,普陀区正以儿童为本、以专业为基,书写托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