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榜样建制度造文化推进学院的师德建设
普陀区教育学院
一个学校教师的师德状况,从员工的角度看,它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从学校的角度看它是考查学校文明程度的首要指标,从社会的角度看,它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教育学院在文明单位的创建过程中,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师德修养、学术水平俱高,教育教学、管理协调能力俱强的师资队伍,从树立榜样,建立制度,再造文化三个方面来推进学院的师德建设,使学院的精神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树立榜样,师德建设学习垂范有目标。
榜样是旗帜,榜样是标杆,榜样是导向,榜样的学习垂范作用在师德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近几年来学院树立了一批以叶佩玉为代表的先进个人,以及以学前教研室为代表的先进集体。
叶佩玉老师是全市乃至全国著名的化学特级教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辛勤耕耘,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调入学院的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她将自己的才华,智慧与经验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我区的教育事业。在她悉心的指导下,我区高中学生在全市、全国的化学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多名学生获奖,一名学生获得了全国竞赛的一等奖,实现了普陀区中学生在全国理科竞赛中奖牌金牌零的突破。叶佩玉老师还悉心带教了一批我区的化学学科的青年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无私的传授给了他们,在她的带教下这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2008年9月叶老师被授予上海市教育功臣殊荣。为了发扬叶佩玉老师的榜样作用,学院党总支和院长室作出的《在全院开展向叶佩玉同志学习的决定》。《决定》要求:学院全体教职员工要以叶佩玉老师为榜样,学习她对事业执著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工作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精神,对伙伴热情指导、助人成才的精神。还在全院教工大会上专门安排了叶佩玉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叶佩玉老师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动了全院的教职员工,大家都纷纷表示要向叶老师学习,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成绩。
学院的学前教研室是学院人数最少的组室之一,仅有三名成员,但他们却肩负着服务、指导和推进全区56所幼儿园、26所托儿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任。她们本着“基于基层、服务基层、为了基层和与基层共同成长”的工作信念,奔走于80多所幼儿园托儿所,开展教研活动,组织课题研究,带教青年教师,指导园所升级,作出了出色的成绩。他们组织研究的课题获得了上海市的科研成果奖励,并出版了专著;她们带教的青年教师获得了全市教学评比的多个大奖;她们指导的8个一级园所都顺利地通过了“上海市一级幼儿园复验”。多年来学前教研室获得了普陀区“三八”红旗集体,普陀区文明班组,普陀区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近几年来,学院在叶佩玉老师和学前教育教研室这两个榜样的示范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据不完全统计,学院的教职员工获得区级市级乃至全国的种种荣誉奖励达40多人次,获得荣誉的班组达10多个班次。全院形成了数花报春,万木争春的可喜局面。榜样为学院的师德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建立制度,师德建设形成机制有保证
师德建设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需要榜样的示范,更需要机制的保障。师德建设要持续长久的推进,必然要从依靠榜样引领的阶段上升到机制保障的阶段。学院主要建立了师德建设的三大机制。
一是建立行为约束机制。通过全体教工的广泛讨论,学院先后制定了教育学院的《教师基本守则》、《员工基本守则》以及《师德规范》等三个教师以及员工的行为规范方面的指导性的文件,这些文件一方面提出了禁止性的行为要求,如拒绝利用工作职权收受礼品礼金,反对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知识成果,以避免教师误入禁区,违反禁止性规范。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职业标准对教师提出遵守性的要求,如“遵章守制服从安排,遵守教学常规,言行礼貌举止得体”等,让每一位教师实现行为自觉,再一方面提出了教师提升性的要求,如,“立足基层服务至上,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升素养”引导教工以比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学院将这些要求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工资晋升以及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从而保证这些行为要求成为教师自觉遵守的规范。
二是建立评比机制,学院坚持每年进行一届院内的师德标兵服务明星的评比,评比采用组室推荐,个人自我介绍,群众投票或评分的程序进行评比。这样的评比过程无形中也起到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学院规定组室推荐的人选是否被评为师德标兵和服务明星作为文明组室评比的重要条件,学院还规定凡向上一级组织推荐的各类先进个人候选人,原则上都须从学院内评比产生的师德标兵服务明星中按照评分的高低,得票的多少产生。这些评选机制调动了组室和员工参与评比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力的推动了学院的争优创先工作的开展。
三是建立表彰激励机制。对评选出来的师德标兵和服务明星,学院每年都要召开一次表彰大会,在表彰会上介绍事迹,授予获奖证书和颁发奖金。给于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学院还专门制定了有关的奖励标准。学院还充分利用宣传栏和党建网进行先进事迹的宣传和介绍,营造学习师德标兵和服务明星的氛围。此外对师德标兵服务明星还优先考虑暑期的疗休养。这些表彰激励机制,形成了学院广大教职员工努力工作,正当先进的内在动力,更重要的是,使学院的师德建设工作得到了稳定持久的推进。
再造文化,师德建设提升品质求发展
通过建立制度来推进师德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毕竟还是依靠外在动力来推进师德建设的阶段,师德建设的品质提升,还需要依靠文化。我们知道文化的本质是价值的认同,一个学校需要确定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当这种价值观得到员工的认同,而且成为员工的行为的准则和判别是非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学校的文化。近几年来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再造自己学校的文化以求学院师德建设的品质的提升。
一是将服务至上作为学院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几年来经过全体教职员工上上下下的讨论,学院逐步确立“崇尚服务”这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并且将这一观念明确的写入了学院人手一册的《员工手册》的扉页上,员工手册的扉页上我们是这样写的:我们崇尚服务,努力以专业支持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服务于基层学校,以伙伴式的合作服务基层教师,这是我们工作的全部的意义所在。随着教育局对学院提出了新的功能定位,我们又围绕服务提出学院要发挥四大功能:为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参谋咨询服务,为区教育局重大项目提供管理指导服务,为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为构建区教育人力资源高地提供研训发展服务。把崇尚服务的价值观渗透到学院的功能上指导学院的各项工作。
二是将服务至上的理念内化为服务能力。现在学院的教师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专业引领,服务全局的责任。努力按照学院“五有一发展”的要求,即有研究的方向,研究的领域,研究的课题,研究的课程,研究的基地,以求学术上的发展,提升自己的服务指导能力。近三年来学院教师取得11项市级以上的课题立项,有37名教师参与了市级以上的课题研究,指导基层学校申报市级以上课题获得76项课题的立项。学院教师获得市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46项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1篇出版专著80本。这些成果正是我院教师学术水平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的体现。
三是将服务至上的理念外化为自觉行为。任何一种理念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加以实现,近几年来,学院教师通过工作方式的转变将服务至上的理念落实在行为上。工作方式出现了三大转变。转变之一是深入基层建立工作基地。近三年来学院教师在全区基层学校建立了12个课程整体改革的实验基地,53个小本教研基地,19个区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养的阵地前移,通过工作基地来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各项活动以及对教师的带教指导活动。
转变之二是围绕问题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干部教师的职后培训是学院的一项主要工作。在培训中我们的教师坚持立足实际,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的探索,把问题作为培训学习的起点,提出“带着问题来,带着成果走”的要求,让参与培训的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实践和探讨中,形成了“问题解决式”、“体验式”、“案例教学式”、“情景式”、“概念驱动式”、“综合式”等6种培训模式,提高了培训实效。
转变之三是建设专题网站开发网络资源。学院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相继开通了21世纪教师教育网(普陀链接)、普陀区信息科技网、普陀区教师网、伟人教育专题学习网站。中小幼教研员借助网络平台,建立个人的“博客”,积极开展网上教研,拓展了与基层教师交流,为基层教师服务的渠道。
学院在文明单位的创建过程中,以师德建设为抓手,在师德建设上走出了三大步,整体上提高了教师的师德水平,使学院的精神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在文明单位的创建过程中将不断提高师德建设的水平,从而推动学院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