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院史
第一章
初创时期(1959年——1965年)
第二章
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
第三章
改革初期(1977年——1988年)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健全机构,各种工作部门相继建立
第三节
学历补偿教育大潮中的进修部
第四节
历时8年的中等师范教育
第五节
教学指导的规范化和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
第四章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以一期课改为中心的教学指导和教学研究
第三节
师训功能的转移
第四节
逐步完善的干部培训制度
第五节
更开放的德育工作
第六节
不断探索的电教站
第七节
以建立科研规范为重点的科研室
第八节
教育情报资料中心的建立
第五章
持续发展期(1999年——2008年)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适应二期课改和区域教育发展要求的部门整合
第三节
两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措施
第四节
宏观有序指挥下的教学指导和研究
第五节
从师训部到师训办公室
第六节
干部培训的精细化和科学化
第七节
构建具有普陀区特色的学校德育体系
第八节
着力于办学水平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科研
第九节
不懈开拓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服务领域
第十节
宣传普陀教育的重要窗口
前
言
本书叙述普陀区教育学院从1959年建校至2009年的历史。
按时间顺序,本书将50年的历史分为5个时期来叙述,即:初创时期(1959年——1965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改革初期(1977年——1988年)、深化改革时期(1989年——1998年)和持续发展期(1999年——2008年),每一时期为一章,全书共5章。这样分期,与国家在这50年中的发展阶段一致,是因为教育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把教育学院的发展放在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叙述,能更确切地表现教育学院历史的本质特征。而改革开放30年中的具体划分,则更多地体现了教育学院专业发展的背景:第一个标志性的年份是1977年,这一年,学院恢复独立建制,基础教育在拨乱反正中开始恢复和发展,大规模的教师学历补偿教育开始;第二个标志性的年份是1989年,这一年,《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进修规定》颁布,教师培训的功能过渡到以组织教师进修高一层次学历和开展教师职务培训为主,同时一期课改启动;第三个标志性的年份是1998年,这一年,中小学二期课改开始,教师进修也同时进入了以校本研修为特征的新阶段。
叙述这50年的历史,我们遵循“远简近详”的原则,着重表现从1977年起至今的30年的发展,这是因为这30年正好与改革开放同步,是学院历史的最重要的时期。叙述以学院专业发展的过程为主要线索,这是因为教育学院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一支不可缺少的专业支持力量,它的工作始终是围绕着了解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开展的。
反映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采用了“概述”与“事件”、“人物”相结合的方法,以期读者既能了解一个时期学院专业发展的概貌,又有具体的印象。
每一章都有关于这个时期主要特征的概述,以及关于党务工作、机构、校舍、教职工情况、教工福利等方面的叙述,从而反映一个时期学院的概貌,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学院50年的前进轨迹。
本书的编撰从2008年12月开始启动,我们通过史料征集、座谈会、采访等形式,就写作体例、确定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等重要问题,征求了历届领导和老教师以及在职教职工的意见,2009年3月至5月各主要业务组室撰稿,然后由编委会统稿。在这期间,得到了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编委会
绪
论
一个地区教师进修学院的专业定位是什么?现在,人们的认识已经相当清晰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特邀总督学,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但是,回顾教育学院50年的历史,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定位的确立并得以实现,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凝聚了几代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50年代末,学院成立伊始,面临的局面就是教师数量激增,大量教师需要教材理解和上课基本技能的培训。这种需求一直延续到60年代初。当时创造的“学科中心组”“公开教学”“暑假教师集训”“短期业务培训班”等培训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这固然是因为前辈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的这些方法有效有用,也因为长期以来,教育学院面临的教师培训任务总是繁重的。可以说服务于地区基础教育的需求,以教师培训为主要任务,是教育学院与生俱来的特征。
建院初期的工作是繁忙的,紧张的,生机勃勃的,但同时也是单纯的。限于当时培训任务的内容以及人们对课程的认识,培训和指导更多地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到60年代初,育才中学的经验把人们的视野引向教学过程的研究时,文革使刚刚开始的研究中断了。
改革初期的80年代,是又一个激情澎湃的时期。学历补偿教育的需求成为师训的主旋律,学院招收了脱产学习的学员,增设了分部,有了独立的师范部,夜晚的教室里常常灯火通明。按照正规大专院校开设的课程体系,数量庞大的学历未达标的教师终于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文凭。很多人憧憬着这里将要成为一所拥有教授和讲师的师范专科学校。
与此同时,立足于基层学校教学实践的教学研究也如春潮涌动。专业人员开始对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题的研究,关注困难学校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
人们开始认识到,课程不仅仅是学科。于是电教站、德育室、科研室、干训部相继成立,并开始了他们最初的历程。
80年代末,刘培鸿院长将“服务、求实、协作、进取”的八字校风写在教育学院的旗帜上。
以一期课改和教师职务培训为标志的90年代,是成果丰硕的。全员性的教师职务培训不仅使学院始终处于繁忙的状态,也催生出由本院教师编写的各类培训教材;落实一期课改的教学理念的任务,让教研员在马不停蹄的工作之余捧出了成套的劳技教材和活动课教材;电教站、德育室、科研室、干训部的研究工作在经过了初期奠基之后,在这个阶段开始走向精细化和专业化。1992年,院学术委员会应运而生。
随着1990年教育情报中心的成立,学院最终形成了教研、师干训、德育、电教、科研和教情6个为基层学校服务的职能;同时,部门协同对基层学校进行指导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中朱学区和北海中学的经验产生了全市性的影响,体现这种协作的德育课程建设(伟人教育)也初具规模。
1992年,叶立安院长提出要把教育学院办成普陀区基础教育的“六大中心”。
90年代末至今是以二期课改和校本研修为特征的阶段。着眼于教师(包括本院教师和基层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这阶段学院专业发展的主旋律。
承担并完成二期课改2门学科的教材编写,伟人教育系列课程的成功,是本院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
普陀杯教学大奖赛、网络教研平台、学科带头人工作室、每年一次的新教师培训和骨干教师培、不同年资的班主任培训……无不表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培训更注重个性的特征。
建设附校、实施项目工作制和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的管理是强化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举措。注重人的发展,注重专业化的发展,是教育学院工作的本质。
现在,普陀区教育学院的专业人员很忙。他们不像前辈们那样光忙碌于行政下达的宏阿大规模的任务(这是不可避免的,几乎所有的业务部门到目前为止还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他们更注重自身业务领域的成长和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工作中的一大部分是应学校之邀帮助学校解决业务领域里的问题和困惑。教育学院正从“领导”基层学校的部门逐渐转变为基层学校“需要”的部门。
教育局和教育学院看到了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明确指出:教育学院要成为全区教育改革的专业支持中心和干部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两个中心”终于鲜明的写在教育学院的旗帜上。
我们很忙,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在逼近真理。
让我们用张民生的话结束这篇绪论:“30年来,教师进修学院始终围绕着了解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开展工作,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一支不可缺少的专业支持力量。”
各章节内容略
图示:《普陀区教育学院院史》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