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院 > 学院新闻 > 正文
生态苏河,我来守护——2024年普陀区“半马苏河”跨学科课程建设阶段成果汇报(第一场)举行
来源: 教学研究室    作者:翁亚斌   发稿日期:2024年05月14日

2024年5月9日,普陀区“半马苏河”跨学科课程建设阶段成果汇报(第一场)于上海市江宁学校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卢晓旭,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专职导师高佳平,普陀区中学研究型课程教研员钱铁男,初中生命科学教研员陈燕华,江宁学校副校长唐秋芸等嘉宾出席本次活动。活动由普陀区小学探究型课程教研员翁亚斌主持。

活动伊始,江宁学校教师翁凯翎进行了《走进苏河,探秘活力水岸》项目的教学展示。

翁凯翎通过组织学生整理信息、对比案例、观察生态瓶,探究与认识苏州河鱼类的特征、数量、大小和生活水域深度,逐步揭示苏州河内鱼类及生物圈的秘密。知识融合且妙趣横生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从“让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唐秋芸进行活动开幕致辞,她结合江宁学校的实践经验指出,在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时,务必要遵循“立足学科、素养为纲,一体规划、统筹安排,内容重构、减负增效”三项基本原则。

江宁学校小学部教师翁凯翎进行《走进苏河,探秘活力水岸》项目说课汇报,该项目以探索利用剖面图可视化现今苏州河水域生态系统为任务,认识苏州河的动植物与水域生态环境。

江宁学校初中部教师陈艺芸进行《苏州河边的“动物森友会”》项目说课汇报,该项目以学生进行区域“生境花园”设计为任务,通过实地考察、小组讨论和路线设计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家门口的生态环境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卢晓旭对上述项目进行点评。他提到,跨学科主题学习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单一学科往往难以应对复杂问题。两位教师在设计项目时都有清晰的主线意识,能够让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来解决区域真实问题。最后,他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适时提炼、引导,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水平,提升项目价值。

梅陇中学教师申晓彤进行《苏州河沿岸标识系统研究》项目说课汇报。此项目旨在基于美术与道法学科要求,对苏州河沿岸标识开展研究,指导改善学校周边朝阳河沿岸的标识系统。

曹杨中学教师梅亚萍进行《为苏州河做局部体检》项目说课汇报。该项目指导学生制作苏州河的视觉名片和河流体检表。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数据分析,深入了解苏州河的水质状况,并提出改善建议。说课汇报后观摩了该校教师陆凌峰的项目实施课堂实录。

高佳平对以上两个项目进行点评。他充分肯定了两校在项目实践方面的进步。他建议,梅陇中学在沿岸标识系统设计上明确系统范畴和功能效果,并加强学科内容整合。对于曹杨中学的项目,他强调建立科学观念和跨学科理解的重要性,并提倡深化科学探究方法,同时考虑项目的社会应用价值。

翁亚斌在活动总结环节结合整体项目实践阶段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同时希望各项目校在项目实践中,注重积累与反思,以指导项目的改进优化,支持成果提炼。

本次活动是普陀区“半马苏河”跨学科课程建设项目成果汇报的第一场,后续两场活动将于五月下旬与六月中旬进行。项目团队以成果汇报推动实践阶段项目落地与设计改进,同时将结合区域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总结形成《普陀区“半马苏河”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建设与实施建议》。

■来源:教学研究室

■审核: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