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培训中心 > 学习资源 > 正文
普陀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来源: 普陀区教育学院    作者:侯炜毅   发稿日期:2023年02月28日

普陀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发展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和《上海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本区教育信息化要求,进一步推动教师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建设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特制定本区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一、  总体目标

围绕深化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任务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通知》为指导,以转变应用观念、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基本技能、拓展应用能力为目标,通过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提升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新时代教育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智能技术的变革、主动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和指导团队的信息化应用指导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到2022年底,完成全区所有中小学校教师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二、  推进策略

1、区域层面建立“示范引领、骨干先行、整校推进”的工作机制;发挥示范项目、标杆校引领示范的作用,打造信息化教学创新的领衔发展骨干团队,带动各校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训;

2、校级层面通过“以校为本、基于课堂、任务驱动、创新应用”等方式促进教师在实践中获得信息素养的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3、注重培训成果的分享交流,搭建区域学习、交流平台,通过成果评优,展示交流等方式开展评估考核,进一步促进经验的交流和成果的辐射。

三、  培训对象

普陀区全体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在编在岗的教师(含校长、教研员)。20221231之前退休的教师,可自愿参加培训。

四、  培训内容

每位教师必须在2022年年底前完成不少于50课时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应用组成,其中:

() 通识课程不少于10课时,为必修课程,由市级负责组织实施,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教育信息化政策解读、教育信息化发展前沿和教师数据素养培育等。

() 专业课程不少于15课时,为选修课程,由区域负责组织实施。每位教师根据自身需求,从区级选修课程中选择学习。内容包含但不限于:数据采集与分析、数据挖掘与处理、基于数据的个性化诊断与评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新技术(如数字画像、知识谱图)的探索等。

() 实践应用不少于25课时,以学校组织实施为主,学校根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相关要求和学校实际,制定校本研修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开展数据支持下的因材施教探索与实践活动,根据不同信息化环境、不同信息化教学能力,分层分类提升教师利用网络化学习工具或学习空间采集数据并运用数据开展教学和学习指导的能力。

五、  具体实施

(一)   职责分工

  1、区域:根据市级方案、指南结合区域特点与发展方向,制订本区实施方案与校本应用考核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从环境支持、应用指导、案例分享等多方面支持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教研等工作;加大力度组织数据支持下的因材施教、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等主题研修培训,助推数据支持下的因材施教能力提升;组建专家团队,评估“整校推进”规划的合理性与达成度,检查教师信息技术实践应用成果;将校本应用考核结果作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指标,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与督导评估中;审核学校报送的优秀案例,推进优秀成果交流分享。

2、学校:制定“整校推进”方案和考核办法并组织实施;组建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与指导团队,关注教师实践过程,组织专题研修,培养教师数据意识,提升数据支持下的因材施教能力;设计和实施多层次、多样化的研修活动,建立常态化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机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将校本应用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挂钩;凝练并推广典型经验,发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优秀案例,完成市、区推优。

3、教师:完成市、区级课程学习任务;根据学校“整校推进”方案,完成相关课程学习任务,参与各类研修活动和实践应用,提升数据意识与数据支持下的因材施教能力,积极创新信息化教学;提交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证据,保证成果原创性;积极开展基于各级各类平台的日常信息化教学、教研应用实践。

()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21年上半年,启动实施提升工程,组建区级提升工程2.0培训管理团队,开展区域调研,了解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问题,制定区域实施方案及相应考核评价指标,组织区、校培训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的专题培训。遴选区域提升工程2.0试点校,开展试点学校管理团队培训,组建骨干团队,制定整校推进实施方案。开发区级、校级培训课程。

第二阶段:2021年下半年——2022年上半年,实施区域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作,根据不同学段分批完成相应区级课程的培训。推广试点校实施经验,指导、评估、完善并落实各校整校推进实施计划,健全校本应用考核评价机制,启动校本培训。

第三阶段:2022年下半年,完成培训任务要求,学校、区域开展评估考核,实现常态化应用,做到真学真练真用,普遍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展评优工作,全面总结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成效与经验。

()主要措施

1、坚持教师为本、学用结合的原则建设培训课程

以推动新时代下学校教育变革为导向,以促进新时代下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充分挖掘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遵循教师专业成长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律,整合高校及各培训机构资源,合理设计培训项目,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教师不同的需求,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供、推荐系统化、个性化的培训课程,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应用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务和引导。支持各学校基于学校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课程资源,推荐一线优秀教师参与研发的微课、直播课等视频培训课程资源,鼓励各校开发适合本校教师研修的各类资源。

2、做好区域指导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的培训

结合我区“第六轮普陀区教育系统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建设”项目,加强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建设,建立起一支经验丰富、人员相对稳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团队,以专题研修、集中研修、分类培训与学习共同体建设等模式,开展专项培训,提高培训团队指导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培训设计、管理、评价等能力,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组织各学段各学科骨干教师开展区域学科教师网络培训课程建设。研训结合,推动区教研员、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等利用网络研修平台开展研修活动。探索开展面向真实需求的区域教育技术协同专项研修,促进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发展,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

3、重视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能力的培训

开展学校管理团队的专项培训,加强对政策解读与理解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团队的胜任力,提升校长及管理团队信息化教育意识、信息化决策与规划能力、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信息化评价能力,提高利用智能化工具和系统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问题的能力。将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订与落实作为培训主线,指导学校管理团队制定整校推进实施计划,制定相应的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主题及教师研修计划,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校本培训,有效提升全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创新的能力。

4、加强区域信息化应用标杆校建设及其辐射引领作用

深化我区中小学“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实验”项目实施,推进区域信息团队“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的实践研究”项目的学习、研究及实践。积极发挥我区市级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校晋元高级中学、曹杨实验小学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学习分析技术、脑科学等技术的应用,探索构建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学习环境,探索智能化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鼓励学校变革课程安排、学习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打造一批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校,促进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应用,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5、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校本实践

根据各校整校推进方案,组建“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研修共同体,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修为抓手,应用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教学软件等,开展教学案例研讨等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助力学校教学创新。

6、建立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激励机制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采用“以培训带应用、以观摩带应用、以课题带应用、以竞赛带应用”的方式,推动和促进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结合我区骨干教师普陀杯教学评比,见习教师“新蕾杯”评优,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优质课评选、教学技能展示、优秀案例征集等活动,充分挖掘、推广应用成果,激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形成良好应用氛围。

7、构建结果导向、全程监测的应用评价体系

根据《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评估要点》制定考核细则,开展成果导向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考核工作。

1)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资源建设等方式考核“整校推进”实施绩效;

2)通过评优活动、课堂观察、数据分析等方式考核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

六、    学分认定

本次培训总学时为50学时,记5学分。通识课程为市级10课时,记1学分,纳入市级学分;专业课程为区级15课时,记1.5学分,纳入区级学分;校本实践活动为25学时,记2.5学分,纳入校本研修学分。

七、    组织保障

(一)明确组织架构

成立教育局领导、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区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规划和重大事项决策、统筹协调工作。区教育学院负责具体实施,整合信息技术学校、现代信息技术中心等力量,建立培训实施和常态应用的评估机制。加强跟踪监测,定期检查考核,及时整改提升。各中小学校长是学校实施提升工程2.0的第一责任人,要为本校教师培训与实践提供保障。

(二)落实经费保障

做好预算调研,从教师培训经费、信息化建设经费中列支专项经费,切实有效地保障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加大项目经费的投入,保障区域能力提升工程相关的学习资源、教师培训、应用评估和成果孵化等工作。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将相关培训经费纳入学校预算,保障学校的教师培训、应用研修和专家指导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督导检查

将能力提升工程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绩效考评等,采取专家评估、参训教师网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区域各校开展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管评估及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