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研资源 > 正文
高中历史资料一师一优课
来源: 普陀区教育学院    作者:教育学院-终审员   发稿日期:2020年09月08日

《清末新政》(1课时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徐寒雄

【内容主旨

20世纪的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希望借助新政改革挽回颓势维系统治;与此同时,革命也在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救国事业。可以说他们开展了既互有差异又相互关联的政治运动,推动中国社会新陈代谢。但最终“改革”事与愿违,“人心”尽失,客观上成就了革命”。

 

【教学目标】

了解清末新政重要实:新政措施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理解清末新政改革中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透过时人回忆、日记、漫画等史料,知晓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学会从文化传统、现实国情目标诉求多元视角分析改革主客观背离的原因;体会近代中国“制度”转型艰难感悟“人心”的力量。

 

【重点难点】

1.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2.难点借助新政措施学习从多元视角分析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方法。

 

【教学过程】

环节1:以时人漫画切入抛出疑问,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漫画,设置悬疑,创设时代氛围

环节2:出示《庚子西狩丛谈》变法上谕材料师生共同分析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条件。

设计意图:理解当事人当时人的著作、漫画等资料中所包含历史信息;通过文本分析,理解清末新政出现缘由。

环节3:转入“在这份上谕中,清政府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意愿?”引出张之洞、刘坤一的联名会奏,了解“江楚会奏三疏”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体会“江楚会奏三疏”在清末新政中的历史地位,通过分析其变法上谕的内在关联,理解其作为改革总纲领的依据

环节4:转入“在办理新政过程中袁世凯的困惑引出废除科举制度,以刘大鹏日记中的记载,揭示废除科举制度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革命性的,一方面却是致命性的。教师示范分析清政府废除科举制主观目的与客观后果背离的原因

设计意图:懂得时人日记历史特点及史料价值;引导学生感悟废除科举所带来的主客观影响;学习分析主客观背离的基本方法。

环节5:转入办理新政需要大量钱财支持,大清帝国此时的财政状况又是如何呢?以数据图表、时人漫画展现晚清十年的财政状况及其影响并结合材料思考晚清政府如何应对财政危机。师生共同分析清政府新政措施主观目的与客观后果背离的原因

设计意图:知道计量史学是分析历史的重要方法懂得时人漫画的史料价值及其包含政治立场;在模仿分析内化方法。

环节6:以随着新政的推行,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为切入口,简述日俄战争五大臣出考察基本史实

设计意图:懂得不同时代下对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理解清末新政政治转向的原因。

环节7利用历史时间轴、历史文献、历史图片等资料,讲问结合地介绍晚清政府1906—1911年间重大历史史实。学生模仿分析责任内阁主观目的与客观后果背离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历史资料掌握相关历史知识;辩证看待评价清末立宪;养成同情之理解的意识;在自主分析掌握方法。

环节8:转入晚清十年改革并非一无是处,以“清末新政是中国社会变革可贵的开端”讨论,揭示清末新政在中国现代化程中的价值

设计意图:认识到清末新政的复杂性,传达辩证、全面、发展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

环节9:教师总结文。以改革和革命赛跑”的宏观视野切入,反思改革事与愿违的原因。总结方法,提炼主旨

设计意图:贯通单元知识;领悟清末新政主客观背离历史合力;体会近代中国 “制度”转型艰难感悟“人心”的力量。

 

【教学策略】

1.环节24、5中的教学,学生如对古文阅读存在理解困难,则适当增加讲解和点拨引导学生先理解相关材料的字面解释,再提取历史信息。

2.环节78的教学,如学生未选取视角分析原因,教师则进行提示点拨

 

【结构板书】

清末新政

危机倒逼 投石问路

新政改革 摸石过河

科举尽废 士心浮动

杂税日增 民心丧失

拒绝请愿 绅心游离

皇族内阁 相背

事与愿违 搬石砸脚

“改革”?“革命”?

 人心

作业设计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他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有这样一句名言,他说: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结合本课内容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资料附录

1.采秫粃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2.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因势治兴?如何因人才出?如何度支始裕?如何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己见,详悉条陈。

——《清实录》

3.论育才兴学,以教育改革为主。论致富致强,以变通成法为主。论采用西法,以政务革新为主。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4.科举一日不废,则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无实在之学,国家永无救时之才,中国永无富强之日。

——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折》

5. 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将如之何?……近来读书一事人皆视之甚轻,……则人心何以正,天下何以安。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6.(庚子赔款)遍摊于十八省,民间已有烦言。近则新政所需,无不用其摊派。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7.各种杂税,省省不同,府府不同,县县不同,名目不下百数十。

——梁启超《中国国债史》

8.从1902年到1911年,全国各地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

——张振鶴《清末民变年表》

9. 谘议局代表多由地方士绅组成,必须年满25周岁男性,并包括如下条件之一:有举贡生员以上出身者;本国或外国中学以上毕业;本省拥有5000元不动产者。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10.清末新政是中国社会变革可贵的开端,……蕴藏着足以启迪后人的东西。

——袁伟时《晚清大变局》


第9课 清末新政 教学课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