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研资源 > 正文
高中物理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
来源: 普陀区教育学院    作者:教育学院-终审员   发稿日期:2020年09月08日

C  动能 

上海甘泉外国语中学  张乐乐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出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物理》(试用本)高一年级第二学期 第五章 《机械能》第三节《C 动能》,在《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试行稿)》中明确规定为B级要求,即理解层次。主要内容包括动能表达式的理论推导和对动能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动能的利用与危害、动能变化所遵循的规律等。动能是经典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所学的“能量变化的多少可以用做功的多少来量度”,其科学思维方法可以迁移到本节的学习中,可以为动能表达式的推导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本节的学习,能使学生对初中动能知识加以深化,通过理论推导得出动能的表达式,并拓展出动能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动能表达式的理解,从单元教学角度出发为E小节《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做好铺垫,为学生形成正确的能量观打下基础,也为后面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做了准备。

2、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物体的动能,动能的大小与质量、速度有关,能量变化的多少可以用做功的多少来量度等知识。这些基础知识,为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做好了铺垫。

在高中阶段,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具备了处理简单力学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了DIS系统的功能和用途,具有一定的实验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预判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对动能的概念较易理解,对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性关系也能掌握,但做到真正地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能对比较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推理,获得结论。形成初步的能量观念,能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理论推导,能用简单和直接的证据表达自己的观点,获得对动能表达式的认识,进而得出动能变化所遵循的规律。

3、用实验的方法,通过与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能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4、通过了解我国电磁炮研究取得的成就,感受民族自豪感和保卫世界和平的责任感。了解动能的利用和危害,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动能的概念。

2、难点:动能表达式的理论推导。

四、教学资源:

1、实验器材: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光电门、力学轨道及力学小车、挡光片、量角器、DIS数据处理软件

2、希沃同屏技术 智能手机

3、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观看“电磁炮”视频,将学生初中学习的有关动能知识激发出来,这一过程通过问题引领的方式进行;然后根据院士对电磁炮威力的解读,将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到动能获得的过程上。

通过体验模拟射箭,将学生初中学习的功和能有关的知识激发出来。这一过程仍然通过问题引领的方式进行,通过学生动手体验、思考讨论,旨在加深学生对能量变化是通过做功过程来实现的理解。

完成小实验后,就可以得出要想知道电磁炮弹头的动能是怎么获得的,就需要研究外力做功情况。然后对电磁炮发射过程进行建模,确定研究过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合力对弹头做的功,通过思考讨论推导式中等式右边代表什么,每一项代表什么,得出动能的表达式和动能变化所遵循的规律。

最后,通过实验研究小车过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过程中,小车克服合力做的功与小车动能减少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动能变化所遵循的规律。

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旨在将动能表达式的推导过程融入到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上来,一方面通过将实验测量与实际问题相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真切地体会到物体动能的变化与外力做功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对于动能的利用,还涉及新技术的应用、社会和环境的议题,是渗透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合适情境。

 

 

六、教学流程图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活动1通过观看“电磁炮”视频,回顾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的动能与速度质量有关,同时引出问题:物体的动能是怎么获得的?

活动2:通过模拟射箭,体验做功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变化了多少可以

用做功多少来量度。 

活动3: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合力对弹头做的功,通过对推导式的分析、

理解和讨论,得出动能的表达式和合力对物体做功时,动能变化所遵循的规律。

活动4:通过实验,得出小车在倾斜轨道上做减速运动的过程中,小车克服合力做的功等于小车动能的减少量,得出物体克服合力做功时,动能变化所遵循的规律。

七、教学过程

(略)

 

 

 

 

 

八. 板书设计:

 

 

 

 

   

 

九.作业与评价

《练习部分》P36-37

全体:A组:1~4

分层拓展:B组:8~9


张乐乐 动能 一师一优课.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