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第十六届文明在线(2011-2012) > 思想教育深入,师生素质文明 > 政治学习 > 中心组学习 > 正文
中心组成员2012年学习成果

 

中心组成员2012年学习成果
(下面三篇论文均提交区教育党工委组织科,参加有关主题征文活动)
推进区域高端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普陀区教育学院刘滢
上海市普教系统“双名”培养工程至今已完成两期的培养,今年进入第三期的运作。普陀区为了更好地落实市双名工程工作要求,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落实要求,积极推进区域干部教师队伍建设,走出了一条融区域特点、教育特征、教师特点于一体的高端干部教师队伍培养发展之路。
一、健全组织 加强管理
在双名工程推进中,普陀区教育局主要负责整体设计,行政推进,统筹资源,全面保障。为了确保第二期双名工程目标达成以及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我区将其与区域教师队伍建设四年行动计划有机融合,成立了由局党政领导任组长、分管人事工作副局长和区教育学院院长任副组长的培养工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工程的决策和领导工作。区教育学院作为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专业支持中心和干部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充分遵循干部、教师专业成长规律,为工程实施提供专业指导、服务与管理。区教育学院下设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管理办公室作为相应职能部门负责管理事务,定期召开工程工作推进会,根据培养情况总结阶段经验,及时调整、完善培养方案。
二 、建立梯队 强化整合
普陀是一个教育大区,基础底子较弱。为实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普陀教育从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跨越的目标,必先实现师资水平的高位均衡。为此,普陀区制定并实施了《普陀区教育系统教师队伍建设四年行动计划》,建立了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高级指导教师、教学(教育)能手、教坛新秀五大发展序列组成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团队,不同序列有相应的专业标准。普陀区也将双名工程各培养基地的主持人和学员有机融入到区域骨干教师发展序列,高度整合,加强培养,发挥其骨干作用,形成更长的“培养链”。在市第二期双名工程后备人选33人中,共有7人先后担任区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领衔人,6人先后承担区高级指导教师工作,7人为区教育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人员。这样的融入整合,使全体教师都能在发展序列中找到自身定位和努力目标。教师差异成为发展的动力,各个层次之间是开放流动的,不同层次教师都能依次滚动发展,实现整体提升。
三、 赋予责任 形成机制
市区骨干教师发展序列中,“双名工程”培养基地主持人和我区特级教师工作室领衔人、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领衔人、区高级指导教师组成“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指导团队的工作目标有层级非常清晰的界定:“双名工程”培养基地主持人、特级教师工作室力争培养出在上海市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教师和具有引领性的研修成果;学科带头人工作室应深入研究区域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培育在区内本学科具备一定能力的骨干教师;高级指导教师着重跨校指导,努力提升基地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并有所突破。作为区域优质教师资源的指导团队,我们强调着重“走教”,辐射“他校”,到最需要专业引领的学校去,到最需要专业引领的教研组、教师中去,以学科为纽带,以不同学校教师的聚集为形式,交流互动、实践研究、辐射经验、共享资源,来促进一个学科领域的走强,实现全区优质教师资源的柔性流动。
四、聚焦内涵 引领发展
无论是双名工程基地培养,还是区域教师队伍建设四年行动计划中架构的工作室,其培养的模式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它应扎根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问题的探究中,促进基地或工作室每位成员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普陀区强调要把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进、校本学科建设、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师创新素质素养的培养作为骨干教师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案例、实际课堂作为剖析研讨的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理论素养,增长才干,增强影响力,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普陀区还强调学员的人文素养和师德修养的提升,无论是主持人、领衔人都要为人师表,严格要求学员,带领学员追求卓越,使基地和工作室成为导师和学员共同提高、共同修炼、共同进步的精神家园。
五、市区联动 资源共享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系统来保证。普陀区组建了由19位市区两级学科教学、教师教育专家组成的区教师专业发展专家顾问团,在对区域骨干教师培养全局性、长期性、综合性问题展开战略研究,提供决策方案的同时,普陀区也非常重视与双名工程的市区联动,资源共享。在落户普陀区的7位双名工程基地主持人中,有6位就是区特级教师工作室领衔人,1位是区教师专业发展名师专家顾问团成员。普陀区及时运用这一资源,鼓励他们将一些市的名师资源“引”到普陀区,并为他们提供便利与支持,通过在普陀区开展教研活动,以一个专业团队的力量指导、带教一批青年教师,促进了我区一个学科力量的整体提升。普陀区还非常重视双名工程项目研究、学科建设等具体培养措施的协作联动。
经过实践探索,普陀区将双名工程与区域《四年行动计划》有机融合、同步实施、共同推进的成效业已显现,基地和工作室的学员在健康成长,诸如刘国华、刘友霞等一批优秀学员,正成为区域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军人物、各学段的学科带头人和中坚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市第二期双名工程普陀区学员在近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获得了大量的荣誉称号与奖励;更可喜的是,以“读书-实践-研究”为主线的基地实训培养模式正日趋成熟,以“一校名师、全区共享”为主旨的优质教师资源柔性流动机制正日趋完善,以“管理办统筹管理、学科组融合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自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协同管理方式正日趋精致……这一切的一切将为以后进一步推进区域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乃至教育高端人才培养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为学生成长培养高素质的引路人,始终是普陀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与聚焦点。普陀教育界将以普陀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推进为契机,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目标,面向整体,精心谋划,加强市区联动互动,加大优秀学员、重点学员的培养推介力度,用标准引领,用项目驱动,用竞争激励,用机制创新,为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不竭动力,为推动普陀教育科学发展而不懈努力。
 
区域性骨干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以《普陀区教师队伍建设四年行动计划》实施为载体
普陀区教育学院师训办
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学校之间、学段之间、区域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是制约教师队伍发展的“瓶颈”。这种差异同样体现在上海市普陀区146所学校和6000余名专任教师上。基于对普陀教育发展的深刻认识,区教育局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到一个重中之重的位置,经长期酝酿、细致研究,制定实施《普陀区教育系统教师队伍建设四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着力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和有效性,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充分共享。
《四年行动计划》于2009年3月实质性启动实施,共分两轮实施。受区教育局委托,教育学院担负起《四年行动计划》实施的业务管理工作,四年来,学院以此计划的实施为载体对区域性骨干教师培养的组织体制、运作机制与管理模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四年行动计划》区域骨干教师团队架构
《四年行动计划》实施的总体目标是: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分布均衡、适应素质教育和课改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它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个系统,按照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对于区域骨干教师团队进行具有如下特点的架构。
1、建立梯队
《四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区骨干教师的发展序列,制定相应的专业标准,同时赋予相应的荣誉称号:特级教师工作室领衔人、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领衔人、区高级指导教师、教学(教育)能手、教坛新秀。区内全体教师都可以依据各自的资历和能力,在区骨干教师的发展序列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努力目标。经过竞争和评选,在职初教师中选拔出教坛新秀,在中级教师中产生教学能手;高级教师中的优秀者可以成为高级指导教师,高级指导教师可以发展为学科带头人,而学科带头人又可以向特级教师的目标奋进。这尤其对于普陀区目前为数不少的,35岁左右已获中学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意义重大,再设“上升通道”,打破“高级到手,革命到头”的固有观念,激发进一步专业发展的动力。
2赋予责任
区骨干教师发展序列中,特级教师工作室领衔人、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领衔人、区高级指导教师三支队伍组成“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作为区域高端教师,着重强势“走教”,“他校”辐射。除了要做好本校的工作外,要有1/4左右的时间走出本校,“异地”带教,到最需要专业引领的学校、教研组、教师中去,交流互动,实践研究,辐射经验,共享资源,实现优质师资的“软流动”。促进优秀教师资源从学校所有变全区共享。
教学(教育)能手、教坛新秀两支队伍组成“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团队”,着重“定势”壮大,发展自身,示范他人。立足自身岗位,提升师德,锤炼能力,提高教学实效,形成教学特长,在校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并向更高一层骨干序列迈进。
3、系统保障
区教育局行政推进,统筹资源,集中人、财、物全面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入围“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的优秀教师将身兼本校和他校的双重工作任务,区教育局为其提供工作津贴和工作经费。为提高优质教师资源“流动”积极性,区教育局奖励输出名师的学校、名师和基地学校三方,同时给予输出学校“教师编制”优先等特惠政策。
据初步匡算, 此项计划每年投入约一千万。这样的专项投入,显示了区政府、区教育局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打造一支优质教师队伍的信心与决心。计划实施至今,区内越来越多的校长把能让自己学校的优质教师与他校共享,作为自己学校的义务与荣誉,“校际间”人才保护壁垒逐渐打破。
二、《四年行动计划》管理实施的行动要点
宏远的战略,需要周详的细则;博大的布局,需要精致的规程。普陀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建设,不是传统意义和一般意义上的师徒带教活动。它是基于《普陀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其由此衍生的《普陀区教育系统教师队伍建设四年行动计划》,在实践层面的逻辑性行为和诠释性实践;是一个在微观、具体和全新的领域落实“规划”和演绎“计划”的创生性研究和拓展性学习;是一个在动态创意、企划、调整、完善过程中,提升教师生命价值和生活品质的修炼与自新的过程。
1、制定规范细致的管理文件
管理办根据区教育局《普陀区教育系统教师队伍建设四年行动计划》和《关于普陀区教育系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的管理意见》的要求,制订了《管理工作方案》、《经费使用细则》等文件,通过建章立制,使《四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有理可循、有章可依。
2、探索追求实效的管理模式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团队的管理,各区有不同的做法。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应与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同步”、“教师专业发展应与学生全面成长同步”的思考与认识,我们尝试探索一种符合区域实际和骨干教师有效成长的教师专业发展团队管理模式:成立由院长牵头、课改办、教研室、师训办公室、科研室、德育室等专业科室主任组成的“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五大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的管理、指导与评估,实行管理办公室统筹管理、学科组融合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自主管理的协同管理模式。
3、执行低重心的柔性管理原则
“低重心”是指减少管理层次,直接面向执行者,并鼓励教师参与管理,实现自我管理。“柔性”是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而有信,行而有据,职责明确,道德自律。
我们并不是简单地驻足于常态、规范的共性化管理,我们还倡导不同团队和各类成员的个性化和特殊性动态管理,鼓励教师发展团队在规范前提下的创新。四年来,在教师团队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个具风采,独具特色的管理运行模式,如:实践问题探究模式;协同合作攻关模式;多元互动生成模式;微型作业孵化模式等等。
4、开展循序渐进的工作评估
评估有鉴定、导向、管理、激励、改进等功能。两年一轮的团队建设实行“三阶段,全过程”动态管理。明晰工作节点、阶段目标与预期成果,实施“实打实”的阶段评估与考核,充分发挥评估的鉴定、导向、管理、激励、改进功能,保障团队建设有序、高效、创新。
科学而有效的评估保证和提升整个项目实施的质量。诚然,无论是评估还是考核都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就是要让这些代表了普陀区最优质资源的指导团队真正发挥实际效能来,为区域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5、疏通成果辐射的传导机制
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通过知识的内化与外化过程得以实现,骨干教师研修得过程中不断创新知识。我们将研修成果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来管理,通过成果共享和成果创新等过程,利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倡导“积累、交流、共享、创新”思想,旨在形成全员互动、知识共享、群体创新的有效格局,让成果在共享中增值。
三、《四年行动计划》实施成效
1、出机制——实现有效培养,初步形成区域骨干教师培养长效机制
四年坚持不懈的研究与实践,普陀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与形态初步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对区域较大规模骨干教师培养的组织体制、运作机制、管理模式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探索与实践。从经验到制度文本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以前的实践和以后的实践中,我们都将在不断地选择中演进和更新制度。
2、出人才——培养骨干教师,促进专业发展
实践证明,《四年行动计划》之所以能有效促进区域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把握了三个“关键”:一是梯队建立,激发教师专业自觉;二是任务驱动,让教师在自身的能力边缘上工作;三是问题驱动,使教师的素质提升从时间历练取向转向心理结构变化取向。
3、出成果——探索有效教学,打造学科特色
“成果”出自于项目研究。区工作室的项目研究着力在区域课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充实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的工具和指标、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和途径这四方面开展研究。成果以论文、专著、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公开教学等形式,在全区乃至全市、全国范围内进行介绍、推广。
“成果”来源于教师经验的转移与流动。学习共同体的合作研修有力促进个体知识的组织化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使许多原本藏在深闺、鲜为人知的经验被大家共享,并在共享中得到拓宽、延伸和重构。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的建设促使越来越多的老师将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成果分享意识、困难共担意愿愈发强烈。
4、出文化——形成良好氛围,培育研修环境
《四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推动了一个充满了学术气息和民主氛围的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培育起一种弥漫于整个组织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学习气氛,树立起“乐于研究、乐于合作、乐于分享”的文化追求,浸润其中的教师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欣赏别人的视角、敢于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也有随时放弃任何偏见的胸怀,而这也是教师提升实践智慧,增强专业自信,提升职业幸福的基本途径。
 
躬行实践 知行统一
--------从顾明德自觉反邪教谈起
普陀区教育学院    欧家斤
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急需政治责任感强、精神状态好、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要切实抓好这支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培训,使其既领会上级精神,掌握政策,又能紧紧围绕建设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联系实际制定和完成计划,切实把基层反邪教宣传警示教育开展起来,以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实施“和平演变”阴谋,用先进文化占领意识形态领域阵地。这就是说,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既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这些教育者必须起到模范榜样作用,做到“躬行实践 知行统一”。为什么这样严格要求老师,是因为学生这一可塑性群体,常常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塑性很强,发展变化的弹性与空间极为丰富。俗话说,亲其师、信其师。他们信赖师长的言传身教,便会在学习、成长、发展的道路上快速前进。可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背景下下,寻找这样的良师非常困难的。
由此我情不自禁想到已故的区人大代表、北海中学退休教师顾明德,他就是“躬行实践 知行统一”的良师,能够起模范榜样的作用。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教育教学和爱心活动中去。他在拉萨支教两年、为市首届“金爱心教师”;为上海第一个向“希望工程捐款”的市民,连续十年获得市“希望工程捐款”001号证书;获第三届“全国无偿献血金杯奖”殊荣;两次荣登市职工“十佳”光荣榜;,获得上海儿童工作最高奖“儿童工作白玉兰奖”。他是社会上被广泛赞誉的公益性人物。从市人大到市政协、从市总工会到市妇联、从“希望工程”办公室到市血液管理办公室、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到文新报业集团、从教育系统到社区,都对顾老师30年来不遗余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道德实践做了肯定与鼓励。这些成了顾老师奋进的助推器!
在反邪教斗争中,顾明德出于责任感,主动参与社会上的活动。他善于用知识武装群众。各种形式的迷信和盲从都以蒙昧为条件,科学文化越落后的地方,迷信和盲从就越严重。只有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头脑,才能有科学信仰充实心灵。在全国上下掀起批判祸国殃民的邪教“法轮功”时,顾明德参观《崇尚文明反对邪教大型展览侧记》后,在留言薄上写道:“展览会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科学教育。展览会中血淋淋的事实,揭露了李洪志‘法轮功’反科学、反社会、反政府的邪教本质。作为一个老师我只相信科学。历史证明,一切邪教绝没有好下场”。顾明德还重视舆论的作用,积极撰稿营造反邪教的氛围。他深入基层采访,在《揭批“法轮功”老少齐上阵》文章中宣传社区揭批“法轮功”情况:“静安区曹家渡街道5万多居民连日来群情激愤,男女老幼齐上阵声讨李洪志与邪教‘法轮功’的滔天罪行。中行居委会由18位老年人组织的学习邓小平理论小组的成员,在图书室开了声讨会。今年九旬高龄的王昌谷先生激动地说:我们一定要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要与李洪志之流斗争到底。长城居委会召开了由20多名中小学生参加的‘揭批法轮功,学会自我保护’的座谈会。大家说: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要崇尚科学,学好文化知识,做一个‘四有’新人。”(见《新民晚报》200125)他关注媒体的宣传力度,及时给予鼓与吹。他在《重炮猛轰邪教“法轮功”》写到:当130日晚上央视播放了邪教“法轮功”痴迷者自焚的事件后,一场席卷全国、亿万人民愤怒声讨“法轮功”又滔天罪行的斗争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新民晚报旗帜鲜明,从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出发,在刊登新华社重要文章之时,更是精心策划,调动各种手段,扬已之长,重炮猛轰李洪志及邪教“法轮功”。尤以从开封电传回的“本报特派记者沈月明”的两篇特写《恶毒的“童话”害了她——访“法轮功”受害者刘思影的老师、同学和亲人》与《偶像的偶像是邪恶——家属细说“法轮功”受害者陈果的人生轨迹》最富晚报味,体现了时效性、针对性、可读性与战斗性。笔者是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这两篇“特写”的内容,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邪教“法轮功”残害生命,危害社会的本质。(见《新民晚报》内部刊物《新民业务》)
在反邪教斗争中,他发挥自己的优势,突出教育引导的作用,找准宣传教育的结合点,创新工作思路,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出于义愤,顾明德主动在政治课教学中穿插这方面的内容,并向校长提出利用校会课,对学生进行“校园拒绝邪教”的教育。在校党支部的支持下,顾明德到各班进行辅导。他还建议武定中学发挥6个美术特色班的作用,以漫画的形式,口诛笔伐李洪志,以此带动了近千名学生人人动手,编辑了《青少年要争当揭批“法轮功”小尖兵》的画刊。画刊在各居委会巡回展出,还吸引了东方电视台前来采访。顾明德还毛遂自荐到居住地附近的静安区第二中心小学,向校长表示自己愿意来辅导小学生参加这场揭批邪教的斗争。学校非常重视,在校会课上,用闭路电视直播了名为《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辅导课。
笔者对顾明德个案认识有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十年前,我认为他仅仅是一个道德楷模。他的事迹是中华文明中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优良道德传统的集中体现。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彰显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精神。可是,这几年当我阅读了他上世纪80年代发表在《西藏日报》理论版上一组有关政治理论的论文时,再联想到他后来撰写的系列政治教学论文,便觉得自己对顾明德认识不足,他是具有理论涵养的政治教学能手。他在《西藏日报》上发表文章,表扬好人好事,或批评社会上的不良现象。顾明德除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意见外,还行走在街头用行动弘扬正气。所以在反邪教斗争中,他能够积极主动参加斗争,是有良好的基础的。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干预生活的姿态,顾明德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遗体捐献给了中山医院,为社会奉献最后的力量。据此,我可以断定,他又成了社会批评家
由此可见,顾明德身上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对社会有责任心,是“躬行实践、知行统一”者。校园内。他是中学政治学科教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塑造自己美的形象和美的心灵,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从而达到理想的人格,以此来感染和教育学生。社会上,顾老师12年无偿献血5200毫升,激励他超越自身(成年人血液总量一般为4000毫升左右),拓宽了为人民服务的渠道。顾明德退而不休,因为他认为教师不只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身份。不分在职还是退休,在学校还是在社区,教师都应当主动承担起传播知识、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的责任。他看到当前社会积极进取的主流,为之喝彩。他提出的言论和观点,向社会传递着追求社会公正与公平的正义诉求。
顾明德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彰显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精神。继承与发扬、传统与时代,在他身上得到了和谐统一与完美体现。当下的社会,最缺乏“躬行实践、知行统一”的人民公仆和园丁,因而,政治教师顾明德的特色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就急需培育一批像顾明德这样政治责任感强、精神状态好、素质高的教师,使教育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