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效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第十六届文明在线(2011-2012) > 内涵发展持续,办学绩效显著 > 教学工作 > 教育教学效果 > 正文
学院教研室对推进区域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两年总结

 

教研室对推进区域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两年总结
 
1、全面构建区域质量保障体系。
(1)完善区域、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用标准引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凸现质量保障工作的效益。围绕市教委对现行课程标准新一轮的修订,根据区域、学校的基础,加强对学生学习经历、学习过程及教育内容中关于核心能力、教育价值的研究,形成全面的质量意识,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2011年初,教研室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五年提升我区基础教育质量的工作目标、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制定了新一轮的教学质量改进计划。
(2)在学科(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基于课程标准的普陀区学生学习内容“精度描述”。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基础、不同年龄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开展“学习负担”问题的研究,探索“学习负担”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制定学生学习情况的观测指标和评价依据,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完善教学质量控制系统,建立以“课堂教学评价”、“教师专业能力评价”、“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教学管理过程评价”等多维度监测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评价:依托普陀区教研室和市教委教研室正在合作开展的重大项目“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的成果,形成系统的教学评价指标,提升课堂观察和教学评价的实证性和解释性,并通过专业化的听评课活动来促进校本和区域教研活动的健康发展。教师专业能力评价:优化教师专业能力评优活动的内容、标准和组织形式,设计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模块,采用更为丰富的专项测试来综合评价教师的专业能力,并以此为导向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继续深入各年级学科质量调研的测量与评价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依托信息化平台构建普陀区学生学业质量的监测评估系统,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质量分析数据信息。教学管理过程评价:形成基于过程管理的视(督)导机制,针对学校发展需求和瓶颈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强化对教学管理过程的评价调控,及时提炼经验,发现问题,为学校提供更准确、有效的信息。
成效:连续几年,普陀区的高考保持“高位”的稳定,2012年本科率居于全市前茅。在2011年首次上海市“绿色指标”的测试中,普陀区初中、小学各项指标均处于全市良好水平。
2、深入推进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1)迄今已连续6年召开每年一度的全国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区教育局审时度势,联络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组织了包括教育行政、课程理论与教学研究、学校现场的教师在内的一批的有志人士组成的研究共同体,自2006年开始,发起了一场历时六年的推进“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六年行动研究引领了课堂教学的转型。围绕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的课题,教研室会同34个学科基地,每年确定研究的方向和主题,不仅创生了不少可圈
可点的教学案例,而且孕育了生动活泼的实践知识。
(2)完善普陀区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落实教学五环节。教研室修订《普陀区质量保障手册》,形成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教学常规,从“内容维度”、“ 过程维度”和“价值维度”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过程,在提炼“课堂规范”的同时构建一系列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用关注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来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中把学生的学习放在核心位置,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的形态,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成效:日前,《转型中的课堂——上海市普陀区推进有效教学六年行动研究》已形成样稿,正待出版。
3.努力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
教研部门结合日常视导和专项调研,保障本区中、小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规范课程实施,并在课程实施中形成一些区域亮点。2011上半年,完成“创新教育”行动计划的制定及推进的准备工作,初步完成高中试点学校和相关课程的建设评审,在此项工作中,教研室作为专业支持部门之一,负责决策建议、项目推进、制度建设、过程管理。9月,普陀区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高中课程顺利实施,同时,小学的快乐活动日、初中的“动手实践”课程在区域内也得到了有序的推进。
(1)小学年段初步构建起 “快乐活动日”的五大系列课程的建设。我们以区、校合作的方式完成“五大系列” 25个活动的课程化设计,实现区域课程套餐与学校自行设计课程套餐相融合。着力在《成长册》的标准细化、书面活动档案袋的建立和基于校园网平台的共享式电子档案三种评价方式开展研究。在活动评价上体现自主性、连续性、开放性和趣味性。充分利用和开拓校外教育资源的情况,完善与“五大系列”课程活动相配套的“五大学堂”校外教育资源。借助大学生自愿者等人力资源对外来农民工子女给予平等的关怀。
(2)初中年段以“学校创新项目”和“区域创新团队”的建设,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实践课程,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共享创新资源和优质课程,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3)高中阶段区域创新教育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优质高中在特色办学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支持高中学校从优势出发,探索建立与大学的有效合作机制,形成一批教育方式独特、课程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等创新教育项目,为学生开辟创新素养发展的新途径。2011年以“东西南北中”为布局,在宜川中学、曹杨中学、同济二附中、晋元高级中学、曹杨二中建设“区域五大创新实验室”。同时,积极倡导、支持区内其他中小幼学校立足学生成长需要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级各类创新实验室。
此外,教研部门还协助教育行政开展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普陀区劳技中心、普陀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服务中心、曹杨职校等单位,主要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建立一批区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开发一批富含创新素养元素的主题课程,提供学生开展研究学习的实践场所。
在工作中,教研部门提出了创新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原则:一是为课程提供服务。每一个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应与相应的创新课程相匹配,课程既是实验基地创建的依据,也是实验基地使用的保障;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区域的创新实验室、实践基地不仅属于其所在学校单位,更是区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资源,应关注不同学段的学生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三是凸显创新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与操作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与创造活动,获得创新体验,掌握创新知识与技能,形成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5)探索多样化的“区域走班”模式。目前,我区归划的“区域走班”从形式上可分为实体走班、网络走班;从规模上可分为全区走班、局部区域走班,从主体上可分为课程走班、学生走班。为确保“区域走班”的顺利实施,教研室协同基础教育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重新调整2011学年度课程计划,从2011年9月开始实行走校选课。教研室深入研究学生创新素养提升的走班、走校学习实施方案,形成全区中小学生定期进区创新实验基地学习、选择兄弟学校创新实验室课程学习、校内创新课程的系统学习和网络走校的多选择、多层次、全覆盖的创新素养学习形态,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丰富学生的学习选择。
目前,曹杨二中、晋元高级中学、宜川中学等创新实验室根据优势特色,在2011年6月之前先期开发了4个单元学时的短期课程项目4项,另外曹杨中学、同济二附中、桃浦中学等实验室经过试点后,2012年向全区学生开放。
(6)开展评估监督,建立公正的评价机制。2011年底,召开了普陀区学校创新实验基地的总结会,教研室对创新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进程、阶段性实施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和以评促“优”。
成效:
(1)、在2010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中本区中标项目总数居于市区前列。(具体项目和数字可问基教科)
(2)、《文汇报》以“创新素养培育欲破校际壁垒”为题、《解放日报》以“普陀‘校际走班’共享‘看家课’”为题、《新闻晚报》以“普陀区推校际走班普高学生跨校选修名校招牌课”为题分别对创新课程项目作了专题报道,上海教育电视台也对此作深度报道。
4.有序完成第二届“普陀杯”教师专业能力评优活动。
从2009年9月开始,举行了第二届“普陀杯”教师专业能力评优活动。三年时间里,普陀区所有的学校积极投入,共选送1577节课进入区级复赛,其中有411节课进入区级决赛。目前,教研室正在筹备4年一度的第二届“普陀杯”大型教学展示与总结活动。
5.切实落实减负增效工作。
(1)对全区中小学的课内外练习和作业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我区各级各类学校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训练量较大,学生课业负担偏重,训练效益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研室从“训练的目标计划”、“训练的针对性和层次性”、“训练的系统性”、“训练的规范性”等四个方面向学校教务部门提出建议,有效改善了学校盲目训练的状况。
(2)结合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学校,通过“区校合作项目”等工作模式,举全室之力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问题——“高中特色学生学业质量保障”、“深度备课”、“英语教师PCK素养提升途径”、“改进区域小学作业行动研究”等课题进行深入实践研究。特别是“改进区域小学作业行动研究”项目的中期汇报得到了市教委尹后庆等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肯定,其成果也在2012年6月召开的上海市小学课程与教学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6、不断加强网络教研拓宽研训平台
(1)进一步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完善教研平台,集聚教学视频、作业设计和试卷命题等优秀教学资源,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服务。教研员运用网络平台的四大功能模块开展工作,开通教研员博客。
(2)业已完善网上阅卷系统和普陀区学生学习质量监测评估系统,提升数据分析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