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前教研 > 课程资源 > 正文
我们的“春夏秋冬”
来源: 普陀区教育学院    作者:周骏蔚   发稿日期:2020年09月03日

我们的“春夏秋冬”

———主题背景下项目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普陀区上河湾幼儿园 杜静

项目活动,是上海市二期课改中在课程组织形式上的一种新尝试,通常是对主题中某一值得学习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目的是在主题实施中,基于幼儿的兴趣,以问题为驱动,引发幼儿持续深入地探究,从而推动幼儿的整体发展。我班孩子共同开展过多个班本化的项目活动,有中班下学期的“长颈鹿有多高”、大班的“香菜季”以及“老上海和新上海”。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能有目的地和同伴进行协商分工;求知欲也比较强,喜欢探究,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纲要》和《指南》也对大班幼儿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大班幼儿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感兴趣,积极尝试用简单的认知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收集能力,学习多途径的收集和交流信息。我们思考着在主题开展过程中将这些要求进行渗透。

故事缘起:一串红怎么了?

12月初的一天,孩子们正排队前往操场,一个孩子的话引发了大家的关注,他指着花坛里的一串红说:“这花好奇怪,上面是大红的,下面是粉红的”,旁边的孩子立刻说:“下面不是粉红,下面是枯萎了,所以颜色变淡了”,更多的孩子加入了讨论:“我看到的枯萎的植物都像东西焦掉一样,很难看,我觉得这个还挺好看的”、“有深有淡的颜色好漂亮啊!”、“它枯萎了为什么花瓣没有掉落呢?这到底是什么花呀?”……

我的思考:孩子们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关注到了植物的变化,对于逐渐枯萎的一串红,孩子们对其的态度除了有好奇,还有欣赏,他们认为,这样的一种花有着不同的色彩很漂亮。那这些,与我们即将要开展的《春夏秋冬》主题有何关联呢?我的主题的核心经验进行了解读。从《春夏秋冬》主题的内容与要求中可以发现,这个主题中凸显了对于季节和自然的变化的关注,要发现变化、关注特征,思考了解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在探索、照顾、参与中感受乐趣、体验美丽,并通过欣赏、设计等来进行表达与表现。

原来,孩子们对于一串红的发现和讨论,这些都与我们的主题核心经验“发现变化”、“体验美丽”相符,由此我觉得这可以是一个切入主题活动的契机。

故事开篇:我眼中的四季

回教室后,我们开展了讨论,“对于之前在花坛里看到的花,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在互动了解中孩子知道这种花的名字叫一串红,因其外形而得其名。而最近因为气温开始下降,冬天来到带来变化。

而我想进一步了解,孩子眼里的四季究竟是什么的,于是我继续开展了与孩子们的谈话“原来四季给我们周围的环境带来了变化,你对四季还有哪些了解呢?” 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将他们的话进行了梳理,具体见下图:

我的思考:班级孩子对于主题内的“会变的天气”(不同的气温和天气)、“四季的树和花”(具有明显季节特征的树和花)、“四季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不同的活动及服装)等有着较多的经验,但是还是比较零散的。在这些经验中,有不少是与核心经验息息相关的,“发现变化”、“了解关系”、“关注特征”等,在这里孩子更多的表达的是认知方面的经验,但从“美丽”、“珍贵”这样的话语中也能看见孩子们情感与态度,他们已经在感受美、欣赏美了。

第一篇:冬季校园有什么变化?

我问孩子们:“如果我们想了解,冬天来临我们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

“去校园里看一看,找一找。”孩子们说。

“那准备怎么看怎么找,需要什么材料呢?我们可以一起来做一个计划!”

孩子们分组讨论并共同制定了小组计划:孩子们说了,想去学校的小农庄、小花坛还有大草坪看看,这些地方的花草树木比较多,有的小组打算带上记录本和笔,把看到的变化记录下来,有的小组除了带上记录本,还打算带上班级里ipad去把发现的变化拍下来,有的小组想到了带个小篮子,把一些掉落在地上的枯叶和花瓣拣回来再问问老师或家长,这到底是什么树什么花。

看来孩子们在之前的项目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已经会迁移运用到这个活动中来了,不过我还想为想到带小篮子这组的小朋友们点个赞,这个主意连我都没想到呢!

就这样,带上计划中的材料,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开展小小调查了。孩子们对会掉落叶子的那些树和花显得特别好奇又惊喜,发现了一种树或花后就像宝贝似的捡起它,轻轻放入带下来的小竹篮里。其实这些变化,每天都在孩子们的身边,他们都未曾留意,但今天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明显的季节特征都是他们的“大发现”,他们边看、边拍、边讨论、边记录、边找“宝贝”,还时不时发出一阵阵惊呼,就这样他们来到了大草坪,随着一个孩子的一声惊呼“橘子树也有变化啊,怎么变少了?”许多孩子围了过来,原来冬天果树也有变化,大家纷纷记录起来。有个孩子望着旁边的一棵树上的牌子,“这是枇杷树,我认识字”,“枇杷我吃过的,但是这个季节树上好像没有长枇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让我们吃到美味的枇杷呢?”孩子们发现草坪的周围有着许多的果树不仅有橘子树、枇杷树还有樱桃树、柚子树等,但现在能看到的只有橘子了,而且数量还变少了。

我的思考: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符合大班幼儿的水平,会迁移运用经验、会在群体中出主意、想办法,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他们对发现的现象表示了很强的好奇心,这些都是为之后的深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这是什么花?

回教室后,孩子们纷纷交流了自己的发现,但也遇到了问题:记也记了,拍也拍了,但有许多植物都叫不出名字。怎么办呢?孩子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我给予支持的同时,也给出了另一个我提供的方法,用软件识别植物。于是,我用ipad投屏在电视机上,想给孩子们示范使用这个软件的方法,我在搜索框输入“拍照识花”,班里的一个女孩立刻说:“我奶奶不是用这个软件的,她用的是‘识花君’,我也用过,用‘识花君’拍一下就知道这是什么花了,下面还有这种花的介绍”。我非常惊讶现在的孩子的经验,“识花君”是一个微信小程序,我也是偶然听说并且使用过,非常方便,只是想到让孩子在ipad上操作还是用“拍照识花”软件比较合适。没想到,我的方法也调动了她的经验。我回应道:“这两种软件差不多,都有一样的作用,如果你也会的话,以后我们小朋友在使用中遇到困难了,可以请教你哦!”女孩欣然同意。

由于有了今天调查中的一个个“大发现”,孩子们对之后的探究充满期待。

我的思考:惊讶于幼儿的经验,的确互联网+的时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时俱进,我们不该总想着要给孩子什么学习内容和方式,而是应该更多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经验,他们现在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思考可否推广给所有孩子,如何推广。

第三篇:如何留住四季的美?

分小组抱团研究是们每次开展项目活动的“一贯作风”,孩子们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小项目开展研究,也可以不选。这次当我照例询问孩子们,想开展哪些小项目的活动时,我内心的想法是“树木”小组和“花朵”小组(因为符合教材书的小主题“四季的树和花”,而且我们也是带着这样的想法去开展调查的),又是一个没想到,没想到孩子们还多提出了一个“水果”小组,我也是怀着让他们试一试的态度,“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予以了支持,并开展了“分组抱团”。分组情况也很有意思,选择“花朵”小组的全部都是女孩,选择“水果”小组的孩子占了班级人数的近一半,所有的孩子都报名进行了“组团”。

分组抱团,让我直观地看到了儿童的兴趣:原来最后大草坪上的那些发现,让孩子们对冬季的水果发生了兴趣;喜欢鲜花的还真的都是女孩;全班孩子都对这次的项目活动有兴趣哦!

形成三个项目小组后,孩子们纷纷制定了小组计划,孩子们的问题大致都是围绕冬天的树、花、果有哪些,那些枯萎的树、花、果叫什么名字等。他们把想要了解的问题以及打算怎么了解、需要准备什么材料等进行了讨论。讨论后的几天里,孩子们按照计划陆陆续续带来了资料,而花朵组的女孩们几乎都是使用ipad的软件来了解问题。我们在一起把他们的研究发现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汇总。孩子们了解到,树木分常绿树和落叶树,一年四季都有适合该季节生长的树、花、果。研究至此,我发现孩子们对此项目的热情似乎在逐渐减退,也没有新的问题再不断生成了,我开始思考如何激发孩子的深入探究。

活动至此,我继而思考要以用怎样的问题来驱动孩子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的深入探究呢?

于是,我们开展了主题背景下的集体学习活动“花婆婆”,这是一个很家常的主题素材点,然而启发了我们,花婆婆通过种花让世界在一年四季都变得更美丽,那我们能不能做些什么留住四季的美呢?

我不知道这能否成为一个有效的驱动性问题,我继续观察。

我们现在处于冬季,那么主要需要留住的就是那些不适合生长在冬季的花、树、果,于是我和孩子共同绘制了思维导图,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即根据自己小组的研究发现,呈现适合冬天生长的和不适合冬天生长的植物。围绕“留住四季的美”,针对适合的在冬天生长的,我们打算怎么做,针对不适合的我们又想做些什么?

新一轮的探究又开始了……

适合在冬天生长的,大家想把它们带来装扮教室,让教师变得美丽。那么这么多的植物,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呢?最后大家决定就在自然角中,孩子们想亲自照顾自己喜欢的冬季的树、花、果。我觉得这个主意很不错,教室环境本来就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自然角希望不再是一个摆设,我也期待孩子们能用爱心和耐心并且运用自己在项目活动中的经验来照顾好一份自己喜欢的冬天小植物。

对于不同适合在冬天生长的,怎么在教室里留住它们的美呢?不同小组有不同的想法。树木组打算利用建构表征的形式,用各种材料来制作常绿树和落叶树;花朵组有个很有意思的想法,来源于一位小朋友的妈妈,用收集到的落叶和花瓣制作干花,她们收集来了许多制作干花的方法,我也才了解到,原来制作干花也不是很难,我们小朋友也是方便操作的;水果组的朋友们就打算好好照顾自然角的那些水果,因为水果比较难种植,特别是他们带来的草莓和番茄,还有温度的要求。

在这一次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不断有新的问题生成,并且孩子们不断地在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我引导他们记录下这些过程。

树木组的新问题:“为什么落叶树掉叶子,还要种这么多,世界上全都种常绿树不好吗?”、“梧桐树本来就是落叶树,但是我今天上幼儿园的路上却看到工人叔叔在修剪树枝,等它自己都掉光不就行了嘛!”、“为什么有的树下面涂上白白的颜料,妈妈说是为了防虫,但是冬天没什么虫呀。”孩子们不满足于原先计划的制作各种树,而是又将问题带回家,然后再来幼儿园与大家分享发现……

花朵组的新问题:“网上的做干花方法看似简单,但有很多不行啊,比如用微波炉转一下,花朵就烂了,没法做干花,有的倒是可以的”,最方便的还是直接悬挂着晒干。

水果组的新问题:自然角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有草莓、有番茄、有金桔、竟然还有菠萝,“菠萝也是适合冬天生长的吗?”、“还有我们要怎样才能让草莓和番茄不着凉呢?”,“我们来搭个暖棚吧,我太爷爷家里就是用暖棚种草莓的”。“怎么搭呢?”……

我的思考:作为教师,我欣喜的是此时已经不用我去想办法推动了,孩子们能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要做的仅仅是默默提供支持:我提供了一些小夹子,由于问题多,孩子们每天带来的资料,有了小夹子孩子们可以夹起来放在自己小组的区域里;我帮他们固定了两根可以让孩子晒干花的小细绳;在材料仓库悄悄放上,他们搭暖棚可能会需要用到的大量的塑料薄膜……

故事尾声:美丽的春夏秋冬

项目活动接近尾声,我们共同回顾每个小组的探究过程,请他们来介绍自己的成果和收获。每个小组带给我们的都有计划外的惊喜,在树木组表征的树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当时研究的树下面的白色涂料,他们也将其做到了制作的树上,他们说这不仅仅是防虫,也为了给树木保暖。他们还将彩灯挂到了自己做的常绿树上,这是他们为我们做的圣诞树,在亮灯的那一刻,小朋友们都由衷发出赞叹,“太美了”,我想这些圣诞树,在他们长大后回忆起来也是意义不同的吧!花朵组的女孩们用自己亲手制作的干花做了一件件美丽的作品,最受大家喜欢的是名为“爱跳舞的新娘”的作品,那是放在会旋转的音乐盒上的一件用干花制作的“婚纱”,让我们再次感叹,“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水果组的水果宝宝都养得很好哦,那些住在暖棚里的“尊贵宝宝”,每天都有小朋友在中午太阳最好的时候让它们出去晒晒太阳、透透气,等孩子们午睡起来,再把它们放回暖棚,得到了贵宾待遇,大家都能期待有一天能亲自品尝到亲手照顾的果实呢!

我的思考:为什么“项目活动”这个词在很多地方都变成了一个比较敏感的词汇,大家都在做,但不知道怎么称呼我们正在做的这件事,我想可能因为它的本身比较强调要有一个“成果”,而“成果”是一个具象化的词,很容易变成一个“结果”,很容易让我们走着走着就跳过了过程直接奔向了结果,那这就违背了项目活动开展的初衷。其实,无论是叫什么名称,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发孩子基于问题自主学习,最后会有什么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关注孩子如何发现问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是过程”,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不容易。就像本案例记录的一样,最后孩子们做出了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他们的探究力、好奇好问能力、观察力、逻辑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感受欣赏能力、创造表现能力都有了提升,这是最大的收获。项目活动最后要的那个“成果”不一定是具体的作品,而是“有学习发生了”,这就是“有成果”,如果能有好的驱动性问题去推动“深度的学习”,那就是“有好的成果”。

反思:

1、基于“儿童视角”,寻找活动项目

要寻找到基于“儿童视角”项目主题,离不开对教材、对幼儿的分析,所以每次开展项目活动前,我们都要对主题的核心经验、主题对幼儿的发展价值、幼儿的经验特点等进行整体性思考。

2、分析教材、关注幼儿,寻找“驱动性问题”

关于驱动性问题,我感到,它不一定从开始就能一直驱动到最后,问题能够始终有驱动性,还是要靠教师能读懂幼儿的行为及其背后的经验,适时并且智慧地与幼儿进行互动,使其生成能推动他持续探究的问题。发现驱动问题,教师要有专业的敏感度,要能发现、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而这来源于教师自身对主题核心经验的解读和对本班幼儿的分析,这些经验和水平一直在你的脑中,就能有助于你变成一个有敏感度的教师。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龄前幼儿的探究兴趣是需要成人的关注和支持的,就像一壶热水,当电热水壶感应到了温度的变化,在温度降低时及时加热,才能始终让人们喝到热水。这也就是我们说的,要有一个驱动性的问题,然而要使这个问题始终驱动着孩子的探究,这是需要教师的发现、读懂和支持的,使幼儿始终保持研究的热情是我们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