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前教研 > 课程资源 > 正文
小小的变动,大大的进步
来源: 普陀区教育学院    作者:周骏蔚   发稿日期:2020年09月03日

小小的变动,大大的进步

——中班幼儿在自主运动中的成长

宜川一村幼儿园 陈冠峰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具备独立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独立自主能力的人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我们都坚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通过细致且持续的观察,我发现当幼儿在进行自主性运动时,他们的运动状态在不断变化和动态的调整,这种“自我调整”的能力正是社会发展中需要的和看重的。接下来我将用以下几个片段跟大家一起看看幼儿是如何在自我调整中成长的。

挑战自我:

在完成搭建木架组合后,幼儿开始进入运动状态。当她走上木板结构的木板时,她的第一个动作是直接蹲下,两手扶着木架边,两脚贴着木架边笔直向前爬行。慢慢地又以半蹲式的姿势慢慢向前走;此时她的表情略显紧张,动作稍显僵硬且速度缓慢。当走到木板的中间段时她开始慢慢调整姿势,尝试直立站起并继续笔直向前走。表情渐渐放松且带有微笑,动作自然且行径速度加快。

神情表现

动作表现

细微表现

心理表现

l表情略显紧张

l渐渐放松且带有微笑

l以半蹲式的姿势慢慢向前走

l直立站起并继续笔直向前走

l稍显僵硬且速度缓慢

l自然且行进速度加快

不满足爬行通过,想要挑战更高难度在木板上行走,有那么一点点的害怕

教师识别

有爬行的经验,有保持平衡的经验,有勇于挑战的勇气

我的思考:

1.如何在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上,给予幼儿更好的支持呢?

2.如何满足幼儿对更高难度挑战的需求?

带着这些的思考,我继续观察着。

突遇难题:

她坐在木架结构上,前后不断地回顾张望。我问道:第一次走这个木梯,是不是觉得有点困难?要不要再玩玩别的木梯运动?

神情表现

动作表现

细微表现

心理表现

l皱眉

l紧张

l坐在木架上

l双手紧握木架,双脚试图站立在木梯上

l环顾四周

l该如何通过这段木梯

l谁能来帮帮我?

教师识别

遇到困难,试图解决,但有难度,寻求帮助

我的思考:

1.此时我需要去帮助她吗?

2.不直接帮她,她会怎样呢?

在我们的课程指南中明确指出: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教师可适度地介入。显然介入是必要的,但该如何介入呢?在以往观察指导时我们往往会选择走到幼儿身边,用语言给予鼓励“加油”“你很棒”“相信自己”等;也可能会选择用动作示范的方法告诉幼儿应该如何;又或者找来一个幼儿给予榜样引领作用等。

如果今天我们放弃这些“常规”选项,而是选择相信幼儿,愿意给予她更多选择的机会、选择的空间,她会怎么做呢?是放弃这项运动选择其他运动项目?还是会带着不悦的心情呢?

克服难题:

边上的孩子听到后表示可以帮她想办法他们把边上多余的木梯进行重新组合搭建,有了一些新的玩法。大部分孩子都选择双脚踩在木梯边上行进,仅个别孩子会选择脚踩横杠行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行进速度越来越快,尤其在翘翘板区域,孩子们已经不再需要用双臂来保持身体平衡前行,还有的已经能够大步行进。她也一直都在了这个区域,她先慢慢的伸出一个脚踩踏了一下木架,然后模仿边上孩子的动作慢慢向前行进,最终通过了木梯,之后她又连续不断地在这附近进行尝试。

神情表现

动作表现

细微表现

心理表现

l困惑

l好奇

l打开双臂,脚踩木梯两边

l双目紧盯木梯

l这样真的简单吗?

l这样的路我能走过去吗?

l他们都走过去了,也许我也可以

教师识别

会模仿学习,能专注于当前活动,愿意尝试新玩法

我的思考:

1.孩子们为她搭建的场景真的简单吗?

2.为什么她就成功了呢?

不难发现,幼儿并没有出现不悦的情绪,也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一直呆在这个区域里观察其他同伴的动作。在同伴的鼓励下,还选择走上了木梯跷跷板。相比平地和斜坡而言,时上时下的跷跷板似乎难度来的更大一点,为什么她会去选择,并最终取得成功了呢?

这不禁让我回想起那句时下幼教圈最流行的话“基于幼儿视角”。成人的“幼儿视角”大部分时间是刻意为之,而幼儿的“幼儿视角”是那么的纯粹。当然,高度的不同给幼儿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挑战也是有着一定影响的。

突破自我:

过了一会儿,她又一次来到木架平衡区,又一次来到刚才下坡的位置,这次,她没有在四周回顾同伴,而是非常果断的用双手撑着身体,双脚直接踩上了木梯,并沿着木梯的边缘一步步往前行进。

神情表现

动作表现

细微表现

心理表现

l紧张

l担忧

l打开双臂,脚踩木梯横杠

l膝盖弯曲

l双目注视木梯

l走横杠有点难,但似乎没有原来那么难了

教师识别

反复不断地在这里尝试走木梯,敢于挑战,不放弃

同样的项目,不同的难题,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结果,非常欣喜,她成功了!

第一次来到这里,她不知道怎么下坡,第二次来到这里,她没有选择沿木梯两边走,而是从中间横杠。

第一次来到这里,她选择离开一会儿再回来,第二次来到这里,克服心理的恐惧,她选择迎难而上。

第一次来到这里,她没有完成最后一段,第二次来到这里,她全程通过,欣喜若狂。

这一段经历,这一段过程,幼儿不仅在运动动作上获得了经验、体验,更是在心理上有了一种蜕变,一种叫自信的种子埋在了她的心底。

我的思考:

1.怎样的观察识别才能给予幼儿更好的支持?

2.怎样的支持才能更好的助力幼儿发展?

我的反思:

在以往的运动观察指导时,我们往往会就某一个动作、某一个时间发生的事情、出现的某一个活动片段选择介入指导。这样的指导方式,往往会打断幼儿整个运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管理、自我调整、模仿学习的过程。我们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我们往往会为了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而忽略幼儿寻找失败原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才是幼儿之所以成长的重要原因。

在以往运动准备中,我们总说要给予幼儿更多选择的机会,但又往往将场地布置的满满的。又或告诉幼儿这里是玩什么的,你这个不能在这里玩等等。将很多可能都熄灭在火苗阶段。

如今,我选择通过连续性的观察识别,从神情、动作、细节、心理等方面入手,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故事。给予幼儿更多元化的支持,可以是教师的语言、行为;同伴互助、模仿;运动空间的满足;更多与材料互动的机会等等。让幼儿可以在不断自我调整的过程中茁壮成长。